项目类型

当前位置 : > 彭祖文化

调摄疗养———彭祖长寿第二秘法
  •        汉代大儒董仲舒得彭祖真传,特别重视调摄养生,他强调:"循天之道,以养其身,"天者,天地自然宇宙之谓也。养生的前提,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为此,董仲舒提出了"中和"养生的学说。"中者,天地之始终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

           彭祖养生智慧的核心就在“固守本真”几个字。何谓本真?即最根本、最质朴、最原始和最真实的。其实,最博大的真理归根结底都是最简单的道理,称得上是“智慧”的彭祖养生法,说穿了不过是“遵循自然而已”

    彭祖说:“致寿之道无它,但莫伤之而已。”也就是说,要想长寿,则必须尊重人的自然性,切勿扭曲和改变,使之偏离了自然的根本轨迹。而我们人类,是极容易自己给自己造成误会的。人类这种生命体,往往因为自己的“高级”和所谓“聪明”而误以为和其他所有生命形式完全不同,是凌架于一切其他生命之上的另一类生命体,是可以不受自然约束的为所欲为的生命体。这样的结果,当然便是受到自然的惩罚,从养生的角度说,便只有逐渐远离了健康而与“病夭”为伴。

          说彭祖极富养生智慧,就在于他从未忘记过人的自然根本属性,并且主动身体力行,采取一系列方法,把人从偏离自然的路上拉回自然中去。这些方法,便是后人称的彭祖调摄术。所以,彭祖的调摄术始终以自然为目的。早在彭祖未出仕为官之前,他便以中华大地的山川、丽水、秀木为侣为伴,体会着与之同息同步的快乐与妙处。彭祖是中华气功的创始人,他的导引行气养生大法,便是在这种体会中渐渐悟出来并加以推导成形的。

            彭祖后来游山川赴中原,起初也并非是要做官。他历游中华大地的目的,一是周游世界,更全面地领略自然,二是为了散布他的主张,使越来越“聪明起来的人类不与自然相悖,以永葆自然世界(包括人和物在内)的和谐与统一。后来尧帝因病入膏肓,彭祖善“雉羹”而让尧帝康复,封华夏九州之徐州而为大彭国之君王。谁为帝王彭祖也决不做有悖自然之事。这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彭祖决不追求荣华富贵,一如既往地保持清心寡欲的心态和生活方式:二是对于贪欲过度的人和事,他竭力予以反对,商纣王向他讨长寿方法他之所坚决予以拒绝的原因也就在这里。至于彭祖率兵“克邳”,正在于"邳"地的部落首领,妄为作乱,有损于自然人间,他才同意率兵“克邳”的。后来,商纣王加害于彭祖,彭祖干脆辞官而去,回归自然养形修练的清静生活。彭祖以他身体力行的长寿四术向世人布道,彭祖与他的儿女采药为乡人治病,彭祖向王子乔传授导引诸术的希望和原则……种种动机和行为,都是为了严格遵循自然法则。

           彭祖调摄术对后世影响很大,历代养生家们的调摄论述,都是对彭祖调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所以,了解后人的调摄论述,有利于整体把握彭祖的调摄思想和调摄方法。

           彭祖之信徒庄子提倡“天乐”之境。庄子说:“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能得人乐者,处世有智慧,事事皆顺心:能得天乐者,与天地相谐,自然健康长寿。人乐是尘世境界,天乐才是神仙境界。所谓与天和,便是所行一切皆与天地相合,不与自然偏离,更不与自然违逆。


           吕览在《吕氏春秋》中言道:“圣人察阴阳之宜,辩万物之利,"其目的在于养生。“养生莫若知本”,这“本”非别指,正是自然本身。“知本则疾无由至矣!”病痛无犯,安能不健康长寿?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则明确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又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汉代大儒董仲舒得彭祖真传,特别重视调摄养生,他强调“循天之道,以养其身。”天者,天地自然宇宙之谓也。养生的前提,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为此,董仲舒提出了“中和”养生的学说。“中者,天地之终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董仲舒进一步指出,真正能遵中和之道的人,必是仁义之士。他重申了孔子“仁者寿”的观点,说:“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那些“不善调摄”的人,他们必然“疾病竞起。因此,尤其在饮食调摄方面独具见地。


          道家是最注重调摄养生的,抱朴子是道家的一个重要立论者,他在《仙经》中言道:“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总的遵循原则仍然是“以不伤为本”,“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所作所为一定要符合客观自然的原则。这里所谓的客观自然不仅包括天地宇宙,还包括人自身。尊重人本身的自然性,是彭祖调摄思想的重要方面。陶宏景在《养性延命录》中列举了十二多的危害与十二少的妙处“多思则神怠,多念则忘散,多欲则损志,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乱,多怒则百脉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焦煎无欢。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而“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乃养生之精要也。

    大医家孙思邈也说:“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

             有所憎,不用深憎;皆损性伤神。常须心平,如觉偏颇,寻改正之。”他提倡“自慎”,以保持人的自然平和状态,“养性之土,不知自慎之方,未足与论养生之道。”


           最能保持人的自然平和状态的要算苏东坡了,他的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胜解”十六个字,便是他的养生追求与生存态度。能保持人的自然平和状态最重要的还是善于调心,金代的医学家李东垣主张“安于淡泊,少思寡欲。”

           明代养生家吕淑简甚至严厉指出:“杀身者不是刀剑,不是寇仇,乃是自家心,杀了自家。”

          清初医家汪昂将调摄与医疗紧密结合,告诫世人,若“不加葆摄,恣其戕害,”“病已成而后药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清代曾国藩也是一位调摄疗养专家,他不仅有很智慧的养生思想,而且也有很具体的养生方法,他认为养肝在于“不藏怒焉,不宿怨焉。”养心在于“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养牌在于“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做事有时,容止有定。”养肺在于“扩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养肾在于“心欲其定,气欲其定,神欲其定,体欲其定。”


          全面继承彭祖的调摄思想并有系统详述的,要算清代的养生家石天基,他认为“心为一身之主宰,万事之类应,调和其心,五官百骸未有不调和者也。”因此他提出了要常常保有几种心态:


           一是常存安静心。“人之一身,心中思虑即火也,身上精液血肉即水也,思虑若多,譬如以火煎水,水虽多亦难经煎熬”。主张安静恬淡,寂寞无为。如此则“天清地宁,万物化育,此谓之大药上丹。”他说:为什么深山穷谷中的人多长寿者?正在于他们欲望少而常安的缘故。并且讲了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个故事:有一天,白居易看见圆修禅师坐在松树上,便说,你这样太危险了呵!禅师却说,我不危险,而是太守你才危险。白居易不解,问道:我行于平地,居处高堂,何险之有?禅师答道:“心火相煎,识浪不停,得非险乎?”禅师所指,是说作为太守的白居易用心太多,是十分有害于其身体的。

           二是常存正觉心。石天基也在此先讲了一段故事:过去邝子元由翰林院放外做官十余年,一直不见召他回朝,心中常常郁闷,便成心疾。每当心病发作,“昏愤如梦,或发谵语”,苦不堪言。有人就向他推荐真空寺的一位老僧,“不用符药能治心病”。邝子元便往叩访,老僧对他言道:先生的病“起于烦恼,烦恼生于妄想。妄想之来,其机有三:或追忆数十年前荣辱恩仇,悲欢离合,及种种闲情,此是过去妄想也;或事到眼前,可以顺应,却乃畏首畏尾,三翻四复,犹豫不决,此是现在妄想也;或期望日后富贵荣华,皆如其愿,或期望功名成遂,告老归田,或期望子孙登荣,以继书香,与夫一切不可必成、不可必得之事,此是未来妄想也。”这三种妄想的产生,禅家谓之“幻心”。能明白其妄,并斩断妄念,禅家谓之“觉

          心”。老僧说:“不患念起,惟患觉迟。”石天基最后总结道:“予谓烦恼生于妄想,若能除去妄想,自无烦恼。但此妄想,世人无论富贵贫贱,俱所不免,得一步又想进一步,无了无休,过去未来现在,万种纷然,去此来彼,东灭西起。昔谓之猿马难驯,岂虚语哉?”并且严厉提出:“思虑之害,甚于酒色。思虑多则心火上炎,心火上炎则肾水下涸。”

           三是常存欢喜心。石天基仍然在这里先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孔子看见荣启期穿了一件鹿皮衣裳,又弹琴又唱歌,便问道,先生为什么这样快乐呵?荣启期说,我的快乐实在很多,“天生万物,惟人为贵,吾既已得为人,是一乐也;人以男为贵,吾既得已为男,是第二乐也;人生不免夭折,吾已年九十五,是三乐也。夫贫者士之常,死者民之终也,处常待终吾何忧也?”在中国封建社会,人有男尊女卑的错误观念不足为怪,关键是荣启期有这种知足常乐的的良好心境。所以石天基总结道:“人生在世,须要就事安乐,若能就事安乐,自然日日时时俱享自在快乐之福,而得怡养年寿之道矣。"

            四是常存良善心。石天基认为,良善之心是养心的至高境界。“天地之间万事万物,惟善可以感鬼神之佑赐,延寿命之夭折。”因此,人的言行应慧及于人,“举一念,出一言,行一事,先存心思想曰,此念可利益于人乎?此言此事可无损于人乎?有利于人者,即毅然见之实际,荀无益于人者,念即勿起,言即勿说,事即勿行。”石天基把良善之心比作养生的如意珠宝,舍此珠宝而祈求长寿,实在愚蠢。

           五是常存和悦心。内心是否和悦,对人的影响极大。“人之心思,一存和悦,其颜色现于外者,自然蔼美。”常存和悦之心的人,于世,“则到处可种欢喜缘”;于己“则遍体尽皆荣畅趣”。石天基把和悦之心与自然连在一起:“青天白日,和风庆云,不特人多喜色,即鸟雀且有好音。若暴风怒雨,疾雷闪电,鸟亦投林,人亦闭户。乖戾之感,至于如此。”所以君子应以和元气为主。切莫忧愁恼怒,“伤人最烈”。当然,人处在世上,忧愁恼怒之事在所难免,关键是要懂得“以安静之心应之”,“以谦虚意受之”,“错误事既往不究,恶毒语虽来勿听。事至则应,事过则止。”恼怒损人有三害,一伤肝,二伤肺,三伤脾。“总之优愁恼怒只灾自身,于事何济?”因此一定要善于调心,使任何时候都能保有和悦心态。

            六是常存安乐心。安乐心是一种知足常乐的心态,有此心态的人即是能享福之人,无此心态的人,“虽有多福满前,因不知觉,遂尔徒然虚度矣。”这样的人,他“虽富可敌国,贵可极品,他心中偏有图谋争占,忧虑不了,得陇望蜀,有东想西,以有限之精神,逐无涯之嗜欲。境虽乐极,自己反生出许多苦恼来。”人若知足,虽贫亦安然自在。何况有规律地耕耘,有阶段地收获,有饭吃,有衣穿,“俯仰宽然有余”,真能体会,其中乐趣无穷。


           除了要保有以上几种心态外,在平日生活起居方面,也要注意调摄。“须知人之精神有限,行住坐卧,若不留心调摄,一染疾病,便受呻吟痛楚。”

            一、四时调摄。从彭祖开始,中国历代养生家都很注意四时调摄。明代的高濂,还编著了一本《四时调摄笺》,总结了包括彭祖在内的前人所有的关于四时调摄经验。石天基在四时调摄方面也有自己一些独到的切身体会。

            关于春季调摄,《四时调摄笺》引《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

            春季养生,重在养肝。一是吐纳养肝:早晨起床,“东面平坐,叩齿三通,闭气九息。"深呼吸九次,吞气咽下,“以补虚受损,以享青龙之荣。”二是用“六字

           诀”行气法中的嘘法养肝:以鼻缓慢吸进清气,吟念“嘘”字吐出浊气。“肝病用大嘘三十遍,以目睁起,以出肝邪气,去肝家邪热……数嘘之,绵绵相次,不绝为妙,疾平即止。不可过多为之,则损肝气。”三是肝脏导引法:“治肝以两手相重。按肩上,徐徐缓捩身,左右各三遍。又可正坐,两手相叉,翻复向胸三五遍。此能去肝家积聚风邪毒气,不令病作。一春早暮,须念念为之,不可懈情,使一曝十寒,方有成效。”春季还须注意冷暖,石天基说:“春时天气顿暖,不可顿减绵衣,须一重重渐减,使不至暴寒。”

            关于夏季调摄,《黄帝内经》说:“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心……夏属火,在人主心,故夏以养心为主。


         《四时调摄笺》说:“可正坐,两手作拳,用力左右互筑,各五六度。又以一手向上拓空,如擎石米之重,左右更手行之。又以两手交叉,以脚踏手中,各五六度,闭气为之。去胸邪诸疾,行之良久,闭目,三咽津,叩齿三通而止。”


           石天基在他的《四时调摄》中说:“夏之一季,是人脱精神之时,此时心旺肾衰,液化为水,不问老少皆宜食暖物,独宿调养。”“夏月不可用单席卧潮湿处,及坐冷石上,以图凉快。”冷湿入筋脉,会患各种相关疾病。

          关于秋季调摄,《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秋季养生,应以安魂平肺为主。《四时调摄笺》有六气治肺法:“吐纳用咽,以鼻微长引气,以口咽之,勿使耳闻。皆先须调气令和,然后咽之。肺病甚,大咽三十遍,去肺家劳热。气壅咳嗽,皮肤燥养,疥癣恶疮,四肢劳顿,鼻塞,胸背疼痛,依法咽之,病去即止,过度则损。咽时用双手擎天为之以导肺腑。”秋季保养之法,平肺养肝为主。石天基说:“秋三月天气消铄,毛发枯槁;绵衣宜渐增添。”

    关于冬季调摄,《黄帝内经》说:“冬三月,此谓闭

    藏,水冰地拆,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

    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

    肤,使气报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

    冬季养生,应以固精养肾为主。肾为人生之本,是

    生命之气的府库,同时又是死亡之气的庐屋《四时调摄笺》说:冬三月,人面北而坐,鸣响金津穴部位七次,使口中生津,三次咽下,又吞吸北方黑色之气入口五次,以补“吹”字功之损。又有“六字治肾法”:以鼻渐长引气,以口吹之。大吹三十遍,细吹十遍,除肾上一切冷气、腰痛、膝冷沉重,不能久立,男性性功能低下及阳萎,耳鸣或口疮。若有烦热,连续吹去,中不断续,疾瘥乃止,过多则损。石天基说:“冬三月乃水藏闭涩之时,最宜固守元阳,以养真气。”

    二、每日调摄。石天基叙述得更为详细,“清晨睡醒欲起,先拍心胸,披衣坐起,随用两手擦面令热。因四时寒暑,酌量衣服,令适温和,不可过暖。下床后即食白粥一饱,最养脾胃。或白滚汤亦可,但不可食辛辣厚味及生硬之物。食毕,就洗面漱口……或理家务,或治生业。凡事不可起恶念,不可动嗔怒,不可过忧虑,不可太劳力。其风寒澡湿之气,俱不可触冒。至于午餐,量腹而食,不可因食爽口,遂食过多。食毕,以清茶漱口令洁。世间焉有无事长闲之人?凡有事,不妨尽在上半日料理,午饭后即当寻些清福,或观书、或吟诗、或静坐、或闲谈、或游山望景,凡赏心乐事,俱可任意为之。晚来餐食少许,再停一时,随量饮酒数杯,勿令大醉。将睡时,或茶或滚汤,或温水,用牙刷漱口齿令洁。静叩齿数遍,略走数十步,或温水濯足,或再静坐一会,即脱衣上床。上床即摩足心令热,即侧身屈膝而睡。此每日调养之法。”

    三、每夜调摄。石天基说:“晚间脱衣睡下,随意左右,侧身屈膝而卧,不可仰卧,不可将手放心胸,不可以被覆面。卧下便不言语,更不可歌唱,不可忧虑。睡醒即舒伸手足,再随意转侧。夜间或有事,或小便,先拍心胸三四掌,然后穿衣起身。或夜梦不祥者,不宜即说。凡此乃每夜之调养要法。”“夜卧常习闭口,最是固养元气,若开口则失元气,且邪据从口而入,又生直绝诸证。故宜慎之。"

    石天基还说,睡好之后再考虑问题,必有大效。他说:“深夜五更睡醒,宜思今昔所为。虚灵独觉,善恶

    自分。痛悔已往之过愆,力行未来之好事,此正用功得力时也。"


    图片

    四、行旅调摄。石天基说:“凡到他乡别处,先买豆腐青菜吃过,则无不服水土泄泻之病。”“凡出外,清晨须吃些饮食,或饮酒少许,不可空心行路,免致感冒风邪。瘴疠中行走,尤宜饱腹饮酒。”“步雨雪之途,两足冻冷麻木,或归家或入店,先用温火烘热,以手揉擦,令血脉回阳,再用热汤洗之。如不即先烘,即用滚汤泡洗麻木之足,恐激冻凝滞,损筋伤络,而成废疾。”凡冒寒而来,不可就饮热汤,须稍停一刻,则无患。"此外,彭祖调摄术还提倡在天地自然中寻乐求趣,以利养生。


    比如静坐之乐,“静坐乃最有受用之乐事也。……当静坐之时,万虑俱忘,逍遥恬适……

    比如读书之乐,“讽诵其词章,寻讨其义趣,学问日深,道理日新……

    比如赏花之乐,“凡观一切种植之花,必须观于各有生生活泼之机,袅袅妖媚之态……各种草木之花,皆可娱心悦目。”

    比如玩月之乐,“静坐清玩……独对浩歌,此时心骨俱清,恍如濯魄冰壶,置身于广寒清虚之内矣。”

    比如观画之乐,“画中山水,须看其间可居可游之处,将予幻身想入此内,以青山绿水,花鸟楼台诸胜,悉

    供我娱目……

    比如听鸟之乐,“倚枕静听,百般音韵,恍如置身于山岭树梢之间,清享之乐高出世外几层。”

    比如狂歌之乐,“高低上下,任意嘻游,不拘格调,不按谱律,方觉我胸心开朗,乐自天来…”

    当然还有诸如钓鱼、下棋、书法等等,都可以从中寻乐求趣,以利于修身养性。



彭氏交流群一: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二: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三: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一: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二: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三:世彭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