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类型

当前位置 : > 彭祖文化

溪州彭氏源流考(碑文)
  • 陇西禹贡阳州之域,秦为天水,晋为狄道,明为巩昌,临洮有彭荣自陇西徙楚。春秋时有仲爽,仕楚文王为贤大夫,其裔有侗、有[亻冉],有俞,有祺,有颖。楚未灭时,五房居楚为大族。后秦灭楚,大姓,陇西彭其一也,彭以陇西为郡始此。

    (注:陇西郡(今甘肃陇西一带)战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始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南)。三国时移治襄武(今甘肃陇西南))。

    (彭姓起源于四千多年以前的殷商侯国大彭,即今江苏徐州一带,因此彭姓由此分支,在全国各地分别繁衍发展。据传,有一支彭姓的顺秦时,因避乱而迁陇西,不断繁衍,形成当地一大望族,故以“陇西”为其堂号,故又以“陇西”为其堂号)

    汉哀帝(前7~前1年)朝有彭宣(注:汉书:元寿二年五月,正三公官分职(1)。大司马卫将军董贤为大司马,丞相孔光为大司徒,御史大夫彭宣为大司空,封长平侯)从张禹受书,厚重有威望,以明经擢用官,在冯翊晋拜大司空,建平四年封长平侯。因王氏专恣,忌之未大用,居淮阳。故彭氏族望称淮阳自长平侯始也。(注:淮阳郡:淮阳郡(今河南淮阳、鹿邑、太康、柘城、扶沟等地)、宜春县(在今江西西部)等。宜春县:汉置宜阳县,隋复改宜春县。汉高帝时置淮阳国,为同姓九国之一,都于陈(今河南淮阳),惠帝后时为郡,时为国。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陈州为淮阳郡)

    唐微君(讳)云(字)构灵,汉长平侯二十六世子孙,自河间瀛州徙居合浦宜春,博学隐居,尤善讲易(台湾族谱载: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南渡,乔居江西袁州)。天宝(742~756)中刺史李王景以名闻,元宗遣使齐元邱以蒲轮徽,之再至,行上欲官之辞归里,赐求帛副衣,遣中使房嘉送还。震山钓于石室,以终学者,尊尚之称,为介亭夫子寿五十三,配汤夫人,生五子,东里、南容、西华、北叟,四人未叙。(注:唐代宜春隐士彭构云曾隐钓于震山,别名颜山,其山脚小河之滨有两石似船形伸入河中(今宜春袁州区)。彭构云精通阴阳图纬之学,不求闻达。唐玄宗曾遣使以蒲轮迎之入京。彭构云入京,拜官不受,辞归故里。故称征君钓台,又名震山钓台)

    季子兹宪宗(805~820年)元和(806~820)进士,官进贤令配李夫人,生子三,曰伉、曰倜、曰仪,二公未叙。宜春公(讳)倜(字)维贤,兹公仲子,登文宗(826~840年)太和七年(834)癸丑进士。先是长史伉、三弟仪同登德宗(779~805年)贞元七年(792)进士,一门科名最盛。公官宜春公性耿直,因宦官窍柄弃官隐庐陵遂家马生子三,曰车周、曰齐,二公未叙。长史公(讳)辅(字)国相登懿宗(859~873年)朝进士,官授金紫光禄大夫,长配李夫人,合葬五十八都相公坪,座北朝南,因救贫有钳云七里相公坪田里修排形,前有覆案,后有双浆,迎五子十一孙代。坐磚生五子:珏、斌、[虚方]、{。ㄗ于乾符五年(公元878年),抗黄巢农民军,聚众数千在王岭山中自立为首领,本州补佬轮浦檬埂L旗冢873~888年)以荽淌贰L祆锪辏904年),刺史彭藜莩恰?搅辏907年),彭傩栈Э谑Ъ胰コ恢荨⒑庵荩硪蟊慝为郴州刺史。唐天成二年(927年)授淦骄诙仁梗煨!⑻!⒖睿骋厍ЩА3ば巳辏932年),加太尉、封安定王,长兴四年(933年)洌┈{仕楚晋封安定王,袭其爵为辰州刺史(注1:神武元圣孝皇帝中开平四年(庚午,公元九一零年)吴水军指挥使敖骈围吉州刺史彭墁{于赤石,楚兵救瑊,虏骈以归)(注2:后梁开平三年(909年)七月,“江西吉州刺史彭е谑吮汲,楚王殷表恢荽淌罚酉7度⑵渑!彼哪炅隆!拔馑富邮拱芥槲Ъ荽淌放慝弟瑊于赤石,楚兵救瑊,虏骈以归。”[7]楚以彭瑊为溪州剌史。(沅陵县志: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吴敖举事,骈围赤石,辰州刺史彭王咸率部镇压。吴敖被俘,宁死不屈,阖门遇害。楚表为辰州刺史,授金紫光禄大夫,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楚遣入贡于南唐,授溪州刺史,配周氏,葬福安(今江西福安),金钗形)彭氏以武力和私恩征服了当地蛮酋,兼并了溪州(治今永顺东南)。彭瑊死后其子彭士愁(五代史名彭士然、谱名彭彦晞)承袭其职。经过多年经营,其势力日益强大,统辖包括湘、渝、鄂、黔边区的20州,并充任靖边都誓主),此永保彭氏之始也。(彭氏迁居大井:彭翰公第七子彭九宸公(三十世祖彭显宗公有九字派重孙24人,谱称24房),宸公有两子:彭斌臣彭顺臣,斌臣公有子二:守镇、守邦,顺臣公亦有子二:守裕、守庆。宸公后人大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迁居永顺西坝坞,后守裕公再迁居大井)

    清彭室八勇,文才出众,乃彭氏又一盛举。勇行为进士、勇震为扒贡,另勇仪、勇瑞、勇德、勇枝、勇芳,勇■,合称彭室八勇。施涤中举(注:彭施涤传),官至民国参议,为最名。(至唐时,彭氏开始称盛于江西省境,迁居始于玄宗时,有叫彭构云迁居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后逐渐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彭构云5世孙彭佑诼昙娇诖澹渥迦朔志咏髀辏玻┘+后裔彭嗣元再迁至分宜县。其子孙分布于今吉安市、吉安县、永丰县、吉水县、峡江县、安福县、永新县、泰和县。其后裔再辗转繁衍于福建、广东各地,定居于广东揭阳,是为彭氏入粤始祖,宋神宗时,彭嗣元8世孙彭跃次子彭延年,因被任命为潮州(治所在海阳,即今广东潮安)刺史,遂居于广东揭阳之浦口村,是为彭氏广东始祖。其后再分迁于福建的漳、泉二州,后分出漳州、泉州等支派。其中彭延年第三子彭锐的裔孙彭君达于明朝迁入广东梅州,是为梅州彭氏始祖。自清代开始,闽、粤彭氏有部分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迁徙至东南亚及欧美。其中湖南西部省境的彭姓则是由江西迁去的彭士然(又名彭士愁、彭彦日希,彭芘憩{之子)的后裔在唐代以后发展起来的。总之,彭氏的繁衍早期及中期主要是以北方的甘肃东部及河南南部、江西、湖南、福建、广东为其繁衍地区,后来遍及全国的彭姓也多是由这些地方分别迁徙而云的。)

     

       荆南四郡(长沙郡、武陵郡、零陵郡、桂阳郡)

       史载 荆州刺史治汉寿,清顾祖禹《读史书舆纪要》载,汉寿,今常德府东四十里有汉寿故城。(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刘表为荆州刺史,徙治襄阳,旧领郡国七,今领郡七(即: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阳郡、长沙郡),相当于今湖南、湖北和河南南部及广东、广西、贵州省一部分广大地区。清同治《武陵县志》记载:“汉寿城,县东北六十里,本汉索县城,武陵郡治焉,汉顺帝更名汉寿,移荆州刺史治于此,俗名“崆巄城’,悉为居民田业,遗址尚存”。据《常德文物志》记载:索县汉代城,位于常德市东门外30公里处的断港头乡城址村。城址遗迹至今犹存。城由大、小二城组成,总面积54万平方米,城垣残高3—4米,宽12—18米,有东、南、西、北四门,城四角有高7—10米的暸望台,城外四周有宽30米左右的护城河,城内残存汉砖汉瓦,遍地皆是。城外东南方有汉墓群。唐刘禹锡《汉寿城春望》一诗,即写此处

     
       桂阳郡
       桂阳郡,治郴县,即今湖南郴州辖今湘南粤北。“郴”字独属郴州,最早见于秦朝,为篆体“郴”,由林、邑二字合成,意谓“林中之城”。“郴”字见之于史传,是汉代司马迁所写《史记》,其中记载(项羽)“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从此,“郴”字赫然纸上,脍炙人口。郴州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已有两千余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在湖南置黔中(湘西里耶出土的秦简证明黔中纯为史书作者笔误,应为洞庭郡)、长沙二郡,在郴州一带设置郴县,郴县属长沙郡西汉时,分长沙南郡为桂阳郡,领县十一南北朝时,宋、齐、梁称桂阳国,陈时又称桂阳郡;隋文帝开启九年,一度废桂阳郡,置郴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又称桂阳郡;宋称郴州桂阳郡,设知军;元改郴州路,设总管;明洪武元年改路,置郴州府,设知府;为直隶州,设知州;民国改州为县。历代治所一直在郴州。
       典故《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 诸葛亮智辞鲁肃赵子龙计取桂阳
     
        武陵郡
      《汉书·地理志》记载:“武陵郡,高帝置,莽曰建平。属荆州。(领)县十三:
       索(今常德市武陵区鼎城区汉寿县地,故城今常德市东北六十华里)、
       孱陵(今湖北公安县与湖南南县、华容、岳阳、安乡、澧县等县地)、
       临沅(今常德市武陵区、鼎城区大部和桃源县地)、
       沅陵(今沅陵、沪溪、吉首麻阳等县地)、
       镡成(今洪江市和黔阳、靖县、绥宁、会同、通道、怀化等县地,错入今贵州省境)、
       无阳(今芷江、新晃、怀化等县地,错入今贵州省境)、
       迁陵(今保靖县地,错入今四川省境)、
       辰阳(今辰溪、麻阳、花垣、凤凰等县地)、
       酉阳(今永顺、龙山、古丈等县地,错入今四川省境)、
       义陵(今溆浦县地)、
       佷山(今湖北长阳县地)、
       零阳(今澧县、慈利石门临澧等县地)、
       充(今大庸、桑植县地)” ①。
       武陵郡又称“义陵郡”。其来历据晋人常林《义陵记》云:“项羽弑义帝于郴,武陵人缟素哭于招屈亭,高帝闻而义之,故曰义陵。”郡治义陵县(一说治索县)。建置时间,据《后汉书·郡国志》武陵郡下原注:“秦昭王置,名黔中郡。高帝五年(前202)年更名。”[《水经注·沅水》记为“汉高祖二年(前205年)] 
       来历  “武陵”一名的来历,据梁刘昭注《先贤传》曰:“晋太守赵厥问主簿潘京曰:‘贵郡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义陵,在辰阳县界,与夷相接,为所攻破。光武时移东出,遂得见全,共议易号。《传》曰:止戈为武,《诗》注:高平为陵,’于是改名焉。”(见《方舆览胜·常德府》)“武陵郡”之名取之于《左传》与《诗经》,始于汉初,后改“义陵郡”’;东汉时复称“武陵郡”。潘京的对话没有说完全。也许是仓促间对话,忘了说出最初取名,经过改名又复名的全过程。故有本末倒置之嫌。
       考古发现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已发现该城遗址⑤。秦黔中郡,本是在秦昭王三十年(前277年)伐楚,取巫郡及江南地为黔中郡⑥。在此之前为楚黔中郡⑦。秦置黔中郡,主要是从军事、政治上加强对巫、黔中及江南地区的控制。把郡治设置在沅陵县,是因沅陵处于沅水中游,上溯可达贵州牂牁,下游可迳入洞庭,沅、澧二水及湘西、北地区都在掌握之中。从经济方面讲,贵州丽水的黄金、湘西的竹木、油茶、苞茅、生漆,尤其是辰溪的丹砂和麻阳ˆ等县丰富的铜、锡、铅等矿产,都是一个国家发展中亟需的重要物资资源黔中郡设置在此,对经营整个西南具有重要经济和战略意义⑨。汉取黔中郡后设置武陵郡,把郡治设置在离沅陵县不远的溆浦,其用意不言而喻,是对前朝在这里所作的一切,都将取而代之。颜师古注《汉书》,汇集了在他以前的二十多家注释。他学识渊博,又有秘书省藏书可资利用,所注《汉书》,深为学者所重⑩。他在《汉书》注释中说:“旧治义陵,非郡名义陵也。”肯定是有依据的。或许是他对前面所讲的此中奥秘有深刻理解,故而作出“武陵郡旧治义陵”的论断。不过,我又认为索县改汉寿县作荆州刺史治所之前,可能作过一段武陵郡治,时间也许是在义陵县作郡治之后。因为它若未作过郡治,不具备设置较大军事、政治、经济中心的条件,刺史治也不会迁移在那里的。
       三国时的武陵郡,治所仍在临沅(今常德市武陵区鼎城区的大部),初属蜀,后属吴,吴景帝永安六年(263年),将原汉寿县改名吴寿县,又在西部分零陵、充县地设溇中县、分孱陵县地设南安县、建立天门郡治所在溇中县(今慈利县西和大庸县)。此时,荆州治所已由汉寿迁至湖北江陵。武陵郡所辖只有沅水流域的临沅、吴寿(辖今汉寿县西部和鼎城区东部)、龙阳(分东汉汉寿县地,辖今汉寿县东部)、沅南、沅陵、辰阳、黔阳、迁陵、镡城、酉阳、舞阳等县,而不再辖有澧水流域各县。
     
       零陵郡
       西汉汉武帝征服南越以后,为了加强对南越地区的统治,随即在这一带建立起西汉中央政府领导的地方政权。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汉武帝置零陵郡,郡治首先设在零陵县秦始皇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1年始设零陵县,汉武帝元鼎六即前111年设为郡治,隋文帝开皇九年即589年撤消此零陵县)。治所在今广西区全州县咸水乡老拱桥边或凤凰乡的建安司
       零陵郡辖域最大时包括 今湘中到湘西南到桂东北的永州桂林邵阳衡阳湘潭娄底等地区。
        西汉零陵郡辖7县、4县级侯国,7个县:
       (1)零陵县,秦代初置,县治、郡治在今广西区全州咸水乡老拱桥边或凤凰乡的建安司;辖今广西全州、兴安灌阳一带;
       (2)营道县,西汉初置,县治在今湖南省宁远县大阳洞,辖今湖南宁远水市、九疑,道县柑子园、四马桥一带;
       (3)泠道县,西汉初置,县治在今湖南省宁远县东部胡家村,辖今宁远、新田一带;
       (4)始安县,西汉初置,县治在今广西区兴安县溶江后迁桂林市,辖今广西桂林、永福、阳朔一带;
       (5)营浦县,秦代初置,县治在今湖南省道县东门一带,辖今道县地及双牌南的一部分;
       (6)洮阳县,西汉初置,县治在今广西区全州县永岁镇一带,辖今广西全州、资源一带;
       (7)钟武县,西汉初置,县治在今湖南省衡阳县西渡镇,辖今衡阳县地。
        4个县级侯国:均为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封长沙国定王刘发的4个儿子所置,它们是:
       (1)泉陵侯国,封刘贤,治所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辖今永州市零陵区、永州市冷水滩区东安县祁阳县祁东县双牌县北一部分;
       (2)都梁侯国,封刘遂,治所在今湖南省武冈市,辖今洞口、绥宁、武冈、城步等县市一带;
       (3)夫夷侯国,封刘义,治所在今湖南省邵阳县西,辖今新宁、邵阳县一带;
       (4)舂陵侯国,封刘买,治所在今湖南省宁远县柏家坪镇,辖今宁远北部及祁阳、新田、双牌的一部分。初元四年(公元前45),刘买之孙刘仁徙国于湖北南阳
       西汉零陵郡地相当于今湖南邵阳地区以南的资水上游,衡阳、道县之间的潇水、湘江流域,以及广西桂林、永福以东、阳朔以北的地区。
       东汉零陵郡辖8县、5县级侯国:
       泉陵县 县治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辖今永州市零陵区、永州市冷水滩区、东安县、祁阳县、祁东县及双牌县北一部分;
        零陵县:县治今广西区全州县咸水乡,辖今广西全州、兴安、灌阳一带;
       营道县:县治在今湖南省宁远县大阳洞,辖今湖南宁远水市、九疑,道县柑子园、四马桥一带;
        泠道县:县治在今湖南省宁远县东部胡家村,辖今宁远、新田一带。〈西汉初元四年(前45年),舂陵侯国并入泠道县〉;
       始安县:县治在今广西区桂林市,辖今广西桂林、永福、阳朔一带;
       营浦县:县治在今湖南省道县东门一带,辖今道县地及双牌南的一部分;
       洮阳县:县治在今广西区全州县永岁镇一带,辖今广西全州、资源一带;
       湘乡县:县治在今湖南省湘乡市,辖今湘乡市、双峰县
       安侯国:原钟武县(永建三年即公元128年改名重安侯国),治所在今湖南省衡阳县西渡镇,辖今衡阳县地;
       都梁侯国:治所在今湖南省武冈市,辖今洞口、绥宁、武冈、城步等县市一带;
       夫夷侯国:治所在今湖南省邵阳县西,辖今新宁县、邵阳县一带;
       昭阳侯国:治所在今湖南省邵东县,辖邵东县地;
       烝阳侯国:治所在今湖南省邵东县东部,辖衡阳县、邵东县东地
    东汉后的沿革
       汉献帝建安三年(198),荆州牧刘表攻占零陵,零陵境域属刘表势力范围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刘备刘表领荆州牧,诸葛亮督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军事及赋税,零陵属刘备的势力范围建安二十年(215),刘备与孙权言和,双方以湘水为东西界,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吴,零陵、武陵以西属蜀汉。 三国蜀昭烈帝章武三年(223),刘备病故,零陵郡地入东吴。吴末帝甘露元年(265)分零陵南部始安郡(今广西桂林市)。吴末帝宝鼎元年(266),析零陵郡置营阳郡,郡治营浦(今道县);划出零陵郡北部置邵陵郡(今邵阳市);零陵、营阳二郡属吴荆州之地。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吞并东吴,分全国为19州,废营阳郡人零陵郡,属西晋之荆州。晋怀帝永嘉元年(307),析荆州、广州所辖9郡置湘州,零陵郡属之
       东晋穆帝永和年间(345~356),析零陵郡复置营阳郡,仍治营浦,属湘州。安帝义熙十二年(417),废湘州,零陵、营阳二郡属荆州。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天监十四年(515),改营阳郡永阳郡。陈改永阳郡为营州永阳郡。零陵、永阳二郡属湘州。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废零陵、永阳二郡,因零陵郡治西南有“永山、永水”之名者,故置永州总管府,永州之名始称于世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改永州总管府为零陵郡。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废零陵郡置永州、营州。武德五年,改营州为南营州。,唐太宗贞观八年(634),改营州为道州。贞观十年(636),分全国为10道,永州、道州属江南道。贞观十七年(643),撤道州并人永州。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复析永州置道州。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分全国为15道,永州、道州属江南西道。天宝元年(742),改永州为零陵郡,道州为江华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复称永州、道州。
    此后零陵郡不复置

     

     


彭氏交流群一: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二: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三: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一: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二: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三:世彭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