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类型

当前位置 : > 彭祖文化

彭祖文化研究
  • 彭祖文化研究

     

    赵明奇

     

    徐州古称彭城,因大彭氏国始祖篯铿被封于此而得名。彭祖是徐州地区人文始祖之一,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寿之星,其人其事自古以来史不绝书,以至形成了独特的“彭祖文化”现象。彭祖文化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丰富了传统生命科学,创造了追求和谐安康的养生理论,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史的重要单元。尽管彭祖文化发生的时代久远,文字记载工具落后,留下的历史谜团甚多,但彭祖文化绝对不是一个伪科学命题。

     

    一、彭祖文化的发生与发展

      

    起源于以徐州为中心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的彭祖文化是包涵物态、行为、心理三个层面的立体文化系统,是彭祖开创、追随者充实、继承者完善、以追求养生长寿为外在形式,和谐安康为本质内涵的生活文化,是以烹饪、房术、气功为主要手段,智慧地展现生活艺术的生命科学分支。

    1.彭祖文化界说

      关于彭祖文化的概念和定义,目前国内尚无定说。朱金才先生认为:“彭祖文化可以说是由彭祖开创,经其后学、崇拜者、研究者不断发展、丰富、完善的具有华夏传统特色的养生文化,是人体生命科学的一支应用科学,在烹饪、导引和房术方面有所建树。彭会资先生则认为:“彭祖文化,是指彭祖的开创精神以及跟养生长寿相关的文化遗产,如烹调术、房中术、服气导引术、生态环保术,等等。”赵明奇、韩秋红认为:彭祖文化作为“文化”之一种,其本身既具有“文化”的普遍性特征,又体现着自身的特殊性。故而彭祖文化应被视作一个立体文化系统,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彭祖文化是指与彭祖有关的一切生活方式和为满足这些生活方式进行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创造,以及基于这些方式形成的心理和行为。其具体内容包括三个层面:彭祖物态文化:指与彭祖有关的遗迹、遗存;彭祖制度行为文化:指由彭祖或其后学所创造的系列“养生之术”,以及各种纪念彭祖的风俗习惯、行为礼仪、谚语故事等;彭祖精神心理文化:指人们在长期的养生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心理性格等。

        狭义的彭祖文化则是指由彭祖开创、经后人完善的,以追求养生长寿为目的、以烹饪、房中、导引等系列养生之术为手段的生命哲学,及其对中国民族精神所产生的影响。

    2.彭祖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彭祖文化是淮海文化的源头,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之所以能成为一道独特的跨区域多层次文化景观,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与自然、社会斗争而形成的,是多种因素交融、繁衍的结果。

    翻阅上古史籍,人们不难发现彭祖文化形成的时空条件。尧舜时代,彭祖文化产生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地区。这里土地肥沃,河网稠密,气候暖湿,是古人类良好的栖居地。《尚书·禹贡》曰:海、岱及淮惟徐州:……厥田惟上中,厥赋惟中中。……浮于淮泗,达于河。

    实际上,尽管此地区先天条件良好,但因受到生产力的限制,远古时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生存条件仍是十分艰苦的。除了战争、疫疾等不利因素,最重要的就是洪水肆虐。竺可桢先生曾撰文指出当时水旱交加的气候条件:“在殷墟发现的十万多件甲骨,其中数千件是与求雨或求雪有关的,……‘帝命其雨’‘帝命不雨’之类的卜辞在甲骨文中屡见不鲜。”

    环境演变的研究也表明,“距今7000多年前,冰后期海侵至高海面,岸线退至今洪泽湖、高邮湖西湖岸一线,今苏北平原是一片汪洋的浅海,并形成这一时期的海相沉积。”直至3500年前,泗阳、淮安、界首、兴化、泰州一线以东的广大地区,还是一片茫茫大海。海平面的升降,影响到滨海一带远古人类的生活。当海潮上涨时,他们只好迁移到海拔较高的平原西部或山地上去居住。所以,苏北地区夏商周时期的考古材料较少,即与当时的地理环境有关。从绘有等高线的《苏北平原文化遗址的分布》一图可明显看到,因受到五六千前高海面时的岸线位置影响,考古时期的聚落都建立在5等高线以上。

    同时,根据徐州东部沂、沭河中下游之河间平原和河流两侧阶地的堆积物普遍夹有黑土层现象,经C14测定可证距今3500年左右,商周时代徐州沙谷平原带确实长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水害。

    故《孟子·滕文公上》记载的“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和《史记·夏本纪》上的“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襄陵,下民其扰”之句实有所据。《路史前纪》卷九也提到:“阴康氏时,水渎不疏,江不行其原,阳凝而易闷,人既郁于内,腠理滞着而多重,得所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为舞,教人引舞以利导之,是为大舞。”这种“大舞”,就是《庄子》里所谓的“熊经鸟伸”,来自对飞禽走兽图腾的模仿。因此,最初的养生之道实是古人在特定地理环境下对抗自然、抵御疾病的产物,这也是彭祖文化形成的大前提。

    3.彭祖文化的核心内容

    彭祖文化产生的时代是文字正在酝酿,尚未普遍运用的时代,后世关于彭祖生年事迹及相关内容主要以上古三代神话与传说为渊源。文明史专家和民间文学学者认为,神话与传说在口口相承过程中有人为的加工痕迹,但它们的本体决不是无源之水,必定有时代生活的基础。在生活智慧的启蒙时代,在抵抗疾病战胜自然的客观需求形势下,彭祖文化应运而生,正是自然而然的历史发展逻辑所致。

    关于彭祖创造的学说究竟有哪些,学术界众说纷纭。以朱浩熙先生观点,有五种:

    ①烹调术

    烹饪的进步是人类发现火种以来在饮食文化方面的最重要的事体。传说铿在尧帝巡行天下生病时,进献“雉羹”这种用野鸡加薏米仁熬制的浓汤。尧帝服食后补充了营养,增强了抵抗力,恢复了元气,增强了体质。尧帝综合其它因素,封篯铿为大彭氏国国君,后世遂尊称其为彭祖。这件事在屈原所作楚辞《天问》和众多古籍中多有记载,按理推断不应是无稽之谈。另说彭祖的儿子夕丁好捕鱼、摸虾,而彭祖反对这种容易危及生命的活动。一天,夕丁钓到一条鱼让母亲烹制,没料想彭祖中途回家,其母乘彭祖不备,开将鱼藏入割中的羊肉一起烹制。彭祖吃羊肉时,觉得有股异香绕口,追问缘故,妻子只好说明原委。彭祖即如法重做,果然鲜香异常,即把此菜定为“羊方藏鱼”。这道名菜流传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据说“鲜”字即以此菜取意而成,鱼、羊合为鲜。此说故事性较强,但千百年来民间就是这么认为的。当然,有关彭祖的烹饪事迹还很多,例如“常食桂芝”、“云母羹”、“麋角鸡”等。从古以来历代厨师皆尊彭祖为烹饪鼻祖,年年祭祀,肯定是有道理的。

    ②房中术  

    房中术简说房术,男女交接之道的隐晦说法,属于性科学研究范畴,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幸福,发展质量的“天下至道”。上古时代,性观念比较开放,汉代以后,儒学独尊,“动乎情,止乎礼”,性学逐渐保守,成为隐书。及至宋明,性学基本转入地下,成为闺房秘术。关于彭祖的房术的理论我们今天只能从一些后来著作中间接得到。例如:关于求子与优生方面的内容,《玉房秘决》引述了彭祖如何使孩子聪明、富贵、长寿的说法;关于性教育和性知识传播的内容,《医心方》中摘录了彭祖关于房中术重要性的认识;关于性健康的内容,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引用了彭祖性保健性养生的思想。关于房中术实践与方法,彭祖主张交接以时、交接有度、交接戒暴、交接戒滥。后世,由于传承链的断裂与模糊,一些关于节欲、治疗方面言论已很难以区分究竟是否是彭祖原创了。《隋书·经籍志》著录:《彭祖养性经》一卷,倒是确实,可惜亡佚失传。

      ③导引术

    导引又曰“道引”。李颐注《庄子·刻意》“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句曰:“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彭祖导引术是上古导引术中之一种,影响较大,春秋战国时期成为流行的疗病保健和养生方法。

    彭祖导引术分坐引、卧引两种:彭祖坐引法主治令人目明,发黑不白,治头风。《道藏》尽字三号《彭祖导引图》记有方法;彭祖卧引法又称彭祖谷仙卧引法,须夜半至鸡鸣平旦为之,禁饱食、沐浴。作用:除百病,为延年益寿要术。其法凡十节,五十息,五通,共二百五十息。《道藏》尽字三号有《彭祖谷仙卧引法》,《古仙导引按摩法》书中亦有《彭祖导引法》,二者内容大体相同,文字略有出人。后人在彭祖导引术等我国早期导引术的基础上,发展成八段锦等保健功,为促进人们身体健康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④服气术

    彭祖不仅是一位保健专家,而且是一位医学专家。《吕氏春秋·情欲》曰:“耳不可赡,目不可厌,口不可满,身尽府种,筋骨沉滞,血脉壅塞,九窍寥寥,曲失其宜,虽有彭祖,犹不能为也。”这不仅肯定彭祖保健方面的地位,也肯定了彭祖治病方面的作用。彭祖发明的吐纳服气疗法也是中国原始的养身医病方法,葛洪《神仙传·彭祖》述彭祖言:“次有服气得其道,则邪气不得入,治身之本要。”“人受精养体,服气炼形,则万神自守其真;不然者,则荣卫枯悴,万神自逝,悲思所留者也。”其法大致为闭气、服气、导引闭气、以气攻病四个步骤。梁代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对此作了专门介绍。

    彭祖所说的服气,是中国最早的辟谷术。辟谷,亦称断谷、绝谷,即不食五谷的意思。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修养方法。辟谷时,仍食药物,并须兼做导引等功。以后,辟谷成为道教修练方法之一。

    彭祖服气术,即气功疗病术,是从大气、日光中吸取营养的办法。汉代古医学《引书》记载彭祖此道:“春日早起之后,弃水,澡漱,洒齿,泃,被发,游堂下,逆露之清,受天之精,饮水一杯,所以益雠也。”所说:“逆露之清,受天之精。”亦类于服气也。

    彭祖在仿生健体方面无疑做过有益的尝试和可贵的努力。服气疗病法是其刻苦实践的心血结晶。所以彭祖又被称为我国早期气功大师。

    ⑤摄养术

    摄养术是讲究修身养性的长寿之法,彭祖在《摄生养性论》中认为“神强者长生,气强者易灭。”所以,主张神强畏威,反对鼓怒聘志;主张量才而思,量力而行,不积忧悲,节制喜怒,明确爱憎,欲思有度。《神仙传·彭祖》述彭祖养性之法曰:“已人道当食甘旨,服轻丽,通阴阳,处官秩耳。骨节坚强,颜色和泽,老而不衰,延年久视。长在世间,寒温风湿不能伤,鬼神众精莫敢犯,五兵百虫不敢近,嗔喜毁誉不为累,乃可为贵耳。彭祖的这些教导常人很难全部做到,其目的是想通过这些点点滴滴,教人慎之又慎,切忌大意,以陶冶性情,旺神宣气。看似平常淡泊,实则摄养精神矣!

    彭祖“五术”教诲人们与自然协调,与他人协调,自我身心协调,追求的是健康,创造的是健康。因此,可以说彭祖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和谐安康。

    4.彭祖文化的发展

    由于彭祖所开创的养生之术逐渐受到了后人尊崇,其形象也变得高大起来,附会之说纷纭不绝。彭祖文化因此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现象,在传承中继续发展。其具体表现为:

      ①彭祖形象的“神仙化”演变

    古籍有关彭祖形象的描述可谓虚虚实实。相对纪实的一派以《国语》、《世本》、《大戴礼记·帝系》、《史记》等史书为代表。从这些史书里,我们仅知道彭祖作为一历史人物,实有其人;其先祖为颛顼和祝融,有着明晰的传承世系。但在以先秦诸子为代表的一系著作里,彭祖成了长寿形象代表。日本学者坂出祥伸认为,有关彭祖长寿的观念,到战国晚期(公元前3世纪)已基本形成,并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庄子•逍遥游》:“而彭祖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大宗师》:“天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荀子·修身》:“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命则配尧舜。”但他们只是强调了彭祖的长寿。据学者考证,从春秋战国迄汉魏晋时代,彭祖都是以长寿者的形象出现的。

    但在相传为西汉刘向所作的现行本《列仙传》中,彭祖却是一副神仙形象,“彭祖者,殷大夫也。……历夏至殷末,八百余岁。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后升仙而去。”又云:“遐哉硕仙,时惟彭祖。道与化新,绵绵历古。隐伦玄室,灵著风雨。二虎啸时,莫我猜侮。”

    东晋的干宝在其著作《搜神记》(卷一)里基本承袭了《列仙传》说,但与其不同的是,他说到了彭祖年龄“号七百岁”,并没有提及“升仙而去”。在东晋葛洪的《神仙传》里,彭祖的形象为:“彭祖者,……殷末,已七百六十七岁,而不衰老。少好恬静,……常闭气内息……祖知之,乃去,不知所之。其后七十余年,闻人于流沙之国西见之。”  他也只说彭祖年七百余岁,但添加了彭祖晚年到了流沙之西的神秘结局。尽管如此,刘怀荣先生仍认为这些“正是后世说彭祖升仙而去,或寿享八百的神话基础”。此后,由唐初欧阳询等编纂的《艺文类聚》卷78《灵异部上·仙道》(是书武德七年即624年成)和北宋成书的《太平广记》都沿袭了葛说。倒是唐代杜光庭的《墉城集仙录》(卷6)说又提到了“彭祖得道,不乐冲天,周游四海,居蜀多年……”。《华阳国志》、《元和郡县志》、《一统志》、《四川通志》则皆云彭祖晚年死在了蜀地。

    尽管上述各书关于彭祖的最终结局有异,但在“彭祖寿享八百”的结论上却是一致的。从诸子(尤其是庄子)到神仙家再到道家,彭祖长寿的形象就这样慢慢地确立并清晰化了。魏晋以后的道教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附会,终于把彭祖捧上了与老子并列的道的体现者的高位,予以完全神仙化。这种神仙化的结局既是彭祖文化“中心化”的标志,反过来它又促进了彭祖文化的普及。

    ②彭祖文化的普及和民间化。

    大彭国何以为彭,学界虽无定论,但分析“彭”字,却可看出大彭国确有“鼓舞”的古老风俗。彭,《说文解字》曰:鼓声也。其本为击鼓而发出的声音。“彭祖以彭为姓或国,可见彭祖是以鼓为族徽形象的,这是一个善于击鼓而舞的方国。击鼓而舞有两大功能,一为以舞而通神,增加方国的战斗性,鼓舞士气;二为以舞来锻炼身体,在鼓声彭彭的节奏中,熊经鸟伸,以御疾病。大彭国的此种风俗,一直到汉时还存在。”  在淮海地区发现的汉画像中常常可以看到的击鼓而舞的图像,正反映了大彭国这种古老传统的普及和生存韧性。这或许是彭祖文化得以形成的又一人文因素。

    彭祖文化何时开始向民间传播渗透,目前尚不得知。但是,古代志怪小说如《列仙传》、《神仙传》、《搜神记》等著作的推动和道教学者所编造的、具有极强通俗性、可读性的彭祖故事的流传无疑应是原始动力之一。此后,诸如《华阳国志》、《元和郡县志》、《太平御览》、《全上古三代文》等著名文献都记载了彭祖之事,而在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野史杂传、民间传说中更频频出现了彭祖的身影。如唐柳宗元《天对》有句:“铿羹于帝,圣孰嗜味?夫死自暮,而谁飨以俾寿?”宋大诗人苏轼有《彭祖庙》诗:“跨历商周看盛衰,欲将齿发斗蛇龟。空餐云母连山尽,不见蟠桃著子时。”明代著名文人李攀龙、王世贞则先后作过《彭祖传》、《彭祖篯铿传》文;一些著名学者如钱谦益、俞正燮等都就彭祖进行过专论。在民间,彭祖文化资源更为丰富。在与彭祖有关的文化遗存方面,仅彭祖墓全国就有五处(徐州古彭城内东北角一处,四川省彭山县仙女山一处,河南鄢陵彭祖岗一处,浙江临安县百岗岭一处,浙江孝丰广苕乡一处);而诸如江西的彭蠡(鄱阳湖)、彭泽,河南的彭山、彭水,陕西的彭溪、彭衙堡,甘肃的彭原,四川的彭县、彭山县,福建的武夷山(传说以彭祖的儿子彭武、彭夷而得名)等也都与彭祖文化有关。在徐州,除有大彭山、大彭集、彭祖井、彭祖宅、彭祖墓、彭祖园等文化遗存外,还保留着一些民风民俗,如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苏、鲁、豫、皖接壤地区方圆百里的厨师们到彭祖祠(庙)祭彭祖,铜山县大彭镇每年农历三月三的彭祖庙会等。闽南也有“六月十二,彭祖作忌”的俗谚。至于民间传说和故事全国各地则更多,具体可参见朱浩熙先生《彭祖》一书(作家出版社,1995年1月版)。总之,彭祖文化的跨地域、多层次传播和其所拥有的厚实的民众基础,也是彭祖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③彭祖养生理论的发展与丰富。

    从史料记载看,许多谈彭祖养生术的著作虽多为伪托、附会之说,但其精神内涵却是一脉相承的。正是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彭祖养生文化,丰富了中国古老的生命哲学。

    相传,古有《彭祖经》为彭祖养生学专著,惜已失传。但彭祖的长寿之术很早就被关注确是事实。如《楚辞•天问》有句:“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长?”,即意味着当时南方人已经注意到彭祖的食疗养生。在庄子和荀子那里,他们认为彭祖长寿的原因是行气导引:《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兽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荀子·修身》:“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命则配尧舜。”这种观点至少延续至汉初。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十问•六问》(约西汉文帝十三年即公元前167年下葬)中就记载了彭祖回答一个叫王子巧父的人关于养生的具体方法,其中关键是“固精勿泄”,究未脱“行气”范畴;出土的帛书《导引图》包括了吐纳、导引、器械诸项运动四十四式,是导引术最为完整的记述;帛书《去谷食气篇》则是对彭祖食气理论的发展;而其他诸如《养生方》、《合阴阳方》、《杂禁方》等文献则对房中术提出了十分高明的见解。又,在另一出土汉代古医书《引书·彭祖之道》里,则强调养生要顺应自然规律,与外界保持和谐。这充分说明,汉初黄老道家对彭祖养生理论的研究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列仙传》里,彭祖的长寿除了因为“善导引行气”外,还增加了一个“常食桂芝”。葛洪在所著的《神仙传》和《抱朴子》里指出了彭祖长寿之术除导引行气外,还有房中术,后者甚至成为了彭祖之术的主干。

    上述诸种养生理论为以后历代养生家所继承。如南朝梁代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彭祖曰》、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彭祖谷仙导引法》、唐代孙思邈《摄养枕中方·彭祖曰》和《千金要方》、日本丹波康赖《医心方》、宋代姚称《摄生月令》和周守忠《养生类纂·彭祖曰》、元代李鹏飞《三元延寿参赞书·彭祖曰》、明代冷谦《修龄要指》等著作,不一而论。

    同时,彭祖的养生理论也直接影响到道教的内丹理论和实践。如《道藏》中就收有《彭祖摄生养性论》、《彭祖导引图》、《彭祖谷仙卧引法》等。这些丰富的养生学著作既是彭祖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表现,更是彭祖养生学的理论基础。正因为它们的绵衍相继才有了中华民族养生学的薪火相传。

     

    二、  彭祖文化的地位与影响

     

    彭祖文化虽是淮海地区的土著文化,但其因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与许多不同的文化品类相接触碰撞,并不断地向外辐射延伸,从而对中华文化的整体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其自身也在中华文化史上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首先,彭祖文化具有着唯一性。彭祖作为徐州人的始祖、烹饪界的鼻祖、治气养生的创始人和道家的先驱者,其开辟了中国文化的养生之道,在中华文化史上是不可替代的。其首先发现了饮食的医疗功用,创造了天下第一羹——雉羹和天下第一菜——羊方藏鱼等系列菜点,结束了中华民族茹毛饮血的愚昧时代,开创了一菜一汤一主食的饮食格局。彭祖四大养生术先后经道家老聃、道教张道陵所接受后,加以继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我国望气、祝由、中药、炼内外丹的中医基础。其“食养同源、以食养生”的养生文化精髓直至今天对我们的生命哲学还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其次,彭祖文化有着巨大的辐射力。如前文所述,彭祖文化是一种跨地域多层次文化。就其传播地域而言,与彭祖有关的地区除江苏徐州外,还有河南鄢陵,陕西宜君,甘肃天水,四川彭山,广西龙胜,江西吉水,浙江临安,福建武夷山,广东揭阳等共计12省27个地市;就其受众对象而言,既有社会上层的精英人物,也有民间大众,还有遍布四海的彭氏后裔;就其自身的涵盖领域而言,其对饮食、养生、宗教等诸领域皆有着极深的影响。

    第三,彭祖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所谓影响力,简而言之即其所拥有的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彭祖文化向上则升华为一种民族精神,其所强调的“道法自然、追求和谐”的观念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向下则积淀为一种民俗习惯,在民众生活中打下了烙印。彭祖文化作为一种原始的生命哲学,还为全人类提供了重生命、善养生、追求人生幸福的普世价值。

     

    三、彭祖文化徐州遗存

     

    1.遗址与纪念性建筑

    彭城:

    徐州城古称彭城,相沿至今。彭城之名源于大彭氏国,由彭祖开创。河南安殷墟出地甲骨文中有几十处“彭”字刻录,有作国名、地名、也有作人名。大彭氏国活动遗址在徐州城周围经常发现。1959年挖掘的北郊茅村乡丘湾社祭遗址就是其中之一。《左传·鲁成公十八年》的记载是目前所知关于“彭城”的最早文献,公元前573年,距今2582年,是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根据山体等座标,彭城城址从古到今没有移位,应算是江苏最早的城市。徐州城历史上曾经是彭城国、彭城郡、彭城县的治所,民国年间市区还曾设大彭市,都是受彭祖文化的影响。

    大彭山、大彭镇、大彭集、大彭村:

    明嘉靖本《徐州志·山川》曰:“城西汴河由萧县至大彭集,入州境。”五里为大彭山。旧注:“大彭氏封于此,故名,山左右今犹称大彭村。”说明大彭山脚下即彭城国故邑,邑址东移汴、泗交流后,这里或曰集或曰村,今曰大彭村。清代曾改大彭山为义安山,今改回。解放后大彭山附近置夹河乡,1992年改大彭镇。

    彭祖冢、彭祖墓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获水》记载:“(获水)又东,至彭城县(今徐州市区)北,东入泗……城之东北角起层楼于其上,号曰彭祖楼……,下曰彭祖冢。彭祖长年八百,绵寿永世,于此有冢,盖元极之化矣!”此后,唐代《彭门记》、宋代《太平寰宇记》均有记载。元初,杨少愚《过彭祖墓》诗:“七七鸾弦续未休,韶光八百去如流;当时若解神仙术,更许春龄亿万秋。”彭祖冢墓荒芜亡失在水灾频繁的元末至明末,旧址据朱浩熙、邓毓昆二位先生考证约在黄楼与北城门之间。今大彭镇彭祖庙后院有重修彭祖墓,园形砖券,黄土尖堆,前有墓碑、方鼎、祭台,浩气凛然。

    彭祖楼、彭祖庙

    北魏郦道元所说“彭祖楼”,史书记载不绝。据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十五载:“彭祖庙,魏神龟二年(公元519年)刺史王廷明移于子城东北楼下,俗呼为彭祖楼。”可见彭祖楼的功用主要是祭典彭祖的庙堂,冢墓亦在附近。元明时楼损毁。1999年徐州兴建食品城,中心建筑即彭祖楼。楼在十米高台之上叠建,重檐结构,黄琉璃瓦,雄伟壮观,气势恢宏,著名寿星书法家冯亦吾先生题写:“彭祖楼”三个大字,几里路外清晰可见,内设为“彭祖纪念馆”。彭祖庙则于1997年移于大彭镇,与损毁的原庙一并重建。

    彭祖井、彭祖宅、彭祖祠

    唐代诗人皇甫冉《彭祖井》诗曰:“上公旌节在徐方,旧井莓台近寝堂。访古因知彭祖宅,得仙何比葛洪乡。清虚不共春池竟,盥漱偏宜夏日长。闻道延年如玉液,欲将调鼎献明光。”说明唐代时有彭祖井,且井宅相邻。明嘉靖本《徐州志》记载:彭祖被“尧封之彭城”、“州城中有故楼、宅及井”。清道光本《铜山县志》亦记:“彭祖井,在北门子城内,有石刻‘彭祖井’三字。”彭祖宅供奉彭祖,又曰彭祖祠,门额有匾,书“彭祖祠”三字。每年农历六月十五苏、鲁、豫、皖接壤地区方圆百里的厨师云集于此,祭祀彭祖、交流行情,切磋技艺。旧城改造,“彭祖井”碑刻作为文物移至徐州博物馆碑园内,碑下新凿一井,供人瞻仰。彭祖祠移建彭祖园内福山、寿山之间向阳坡上,门匾“彭祖祠”三字是著名书法家冯亦吾先生九十二岁时题写。建筑为秦汉风格,红柱彩椽,斗拱相衔,松柏环绕,鸟语常鸣。祠内正匾雕刻何赋硕市长手书“德宗寿祖”四个馏金大字。迎门居中端坐彭祖贴金塑像;侧壁有《彭祖世系图》和《大彭国形势图》。廊柱楹联“寿星不落垂千古,风范长存播九州”、“彭寿无疆万古千秋永膺祀典;祖恩广育群黎百姓同上春台”,凸现了彭祖文化核心思想,成为现代人怀念彭祖、祭祀彭祖、追效彭祖的重要场所。

    ⑥彭祖园

    彭祖园是个以彭祖文化立意的主题公园。东门福寿广场前立“大彭氏国”石牌坊,坊柱上对称雕刻著名楹联家和书法家制作的主题对联;西门内巍然屹立一尊4.6高的彭祖雕象,花岗岩材质,寿眉浓密修长,目光深远坚毅,美髯飘逸,披风洒脱,介福寿二山之中,呈古彭初祖之卓然气概、大贤大哲之长存风范。福山向阳之坡有彭祖祠,祭拜广场,西侧有不老湖;东侧有鼎鼐堂、种德堂;山顶有导引台、吐纳石。寿山顶有大彭阁,一层为彭祖寿堂,二层为彭祖仙宝、三层为观景台;西侧有八仙石园,南侧、东侧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动物园和游乐园。彭祖园既有自然山水之美,亦有人文厚重之韵;既有悠然思古之情,又有少儿天伦之趣,是极富生命哲学理念的特色公园。

    2.非物质文化遗产

    ①彭祖传说

    彭祖传说是徐州地区民间文学中经久不衰、脍炙人口的内容。主要情节有彭祖剖肋而生、献羹封国、醉酒夸寿、四十九妻、说法采女、传道伊尹、远征西河、流浪西域、系腰观井、鼓舞禽戏、羊方藏鱼等。彭祖传说的内容基于生活,发于理想,表现了文化初创时期的人民智慧,更表达了上古先民的美好向往。彭祖传说的特点是神话了的人话,神秘了的科学,于奇谈之中包涵真理,于怪异之中印证哲学。彭祖传说的受众有平民百姓,也有文化精英和达官贵人,构成了一个雅俗共赏的体系。彭祖的传说以徐州为中心,根据不同的时代条件呈不规则放射状的传播,构成一个分布海内外的文化网络。彭祖传说源远流长,贯串了徐州文明史和中华文明史,无一日间断,在追求生活质量的今天仍然有非同一般的超然活力。

    ②彭祖烹饪技艺

    与彭祖相关的饮食烹饪技艺是徐州地区传统技艺方面的强项。知名度最高的首推由“雉羹”演变而成的汤。雉羹传说是彭祖用野鸡加薏米仁熬制,曾献尧帝疗治风寒有奇效。清代,因乾隆皇帝口误,讹称“”。 汤经历年改进,在母鸡、麦仁为主料的基础上,辅料已达十余种,成品味道醇厚,鲜香爽口,富含营养,老少咸宜,是最受欢迎的民众早点。197712月徐州马市街汤因此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中华名小吃。1999年国家商标局正式批准“马市街汤”商标注册。其它如羊方藏鱼,云母羹,原料讲究,技艺繁复,品相美好,营养丰富,又有典故说道,是地方宴席招待贵宾的特色菜品。徐州市彭城饭店深入研究彭祖文化内涵,开发彭祖饮食品种资源,整合配套了“彭祖营卫宴”,有二十余道菜品和面点。其中“云母鲫鱼”、“麋角鸡”等都是在彭祖饮食文化基础上创制。彭祖营卫宴立意“营气运于血脉之内,营养周身穴位;卫气运于血脉之外,捍卫身体,有抵御外邪入侵之功”,继承发展了彭祖内外双修的养生思想。

    ③厨师节

    历史悠久的厨师节是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按壤地区具有彭祖文化内涵的特色节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中国古代政治家们也认为,民以食为天,吃饭是头等重要的大事。彭祖在人类文明初始阶段,运用烹调智慧,创造了许多美食,提高了生活质量,推动了文明进步,丰富了生命科学;不仅得到帝王嘉奖,也得到人民的爱戴。尤其是厨师行业,尊崇彭祖为中国烹饪鼻祖,以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彭祖的诞生日作为祭日,在中国美食的发祥地徐州纪念这位中国烹饪第一人。明清以来,厨师行业中形成了自己的行业公会组织——灶君会。其中,会章就规定六月十五日在彭祖祠祭祀祖师爷。祭祀期间,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厨师云集徐州,交流行情、切磋技艺、修订行规、拜门投师,奖惩后学等,热闹非凡。

    1994年以来,徐州市彭祖文化研究会,徐州市烹饪协会一直致力于申请国家批准设立中国厨师节,并总结新时代节庆文化的经验,在市政府的支持下逐步推行国际彭祖文化节。

    ④伏羊节

    伏羊节是在具有彭祖文化内涵的徐州民间食俗的基础上总结创制的节庆。彭祖时代,徐州地区普遍有食羊之习俗,彭祖创造的“羊方藏鱼”正是那个时代羊菜烹饪技艺的升华。徐州出土的汉代画像石是那个时代真实生活的图像资料,图中有切制羊腿,烤羊肉串的情形。北宋以后,徐州地区备受水灾之苦,风湿寒邪疾病流行,伏天食羊驱湿驱寒甚受医患推重,遂在民间流行。徐州地区最早吃伏羊的日子叫尝新节,又叫“姑姑节”。民谣唱曰:“六月六,接姑姑,新麦馍馍熬羊肉。”2002年,徐州市创立中国(徐州)彭祖伏羊节,定每年入伏择日举办伏羊节。节日中有祭祀彭祖大典,海内外彭氏宗亲寻根、圣火和五色土采集、火炬传递、彭祖论坛、大型主题演唱会、主题书画展、民俗表演、经贸洽谈等活动。举办七届以来,一届比一届规模宏大,2008年入伏第一天全市就吃掉十万只羊,盛况空前。伏羊节内容越来越丰富,为彭祖文化创造了载体,打造了品牌,拉动了内需,促进了地方经济。伏羊节已成为平民百姓十分喜爱的“狂欢节”。

    ⑤彭祖气功养生术

    彭祖气功养生术,基于彭祖导引理论。1984年湖北江陵张家山西汉墓葬中出土汉简《引书》,经过专家整理铨释,认为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气功书,是彭祖导引养生理论与实践的总结,是气功养生学的经典著作。彭祖气功养生发端于古大彭氏国,从先秦两汉、魏晋隋唐到宋元明清,或官或民、或仙或凡,时隐时现,代有传人。彭祖气功术重在内养,即“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不仅是固元长寿的技艺,也是中华武术文化的根和源。

    彭祖气功养生术内容丰富、传承纷繁,有导引养生十二桩、导引养生拳、导引养生剑、彭祖方竹竿、大彭鞭。其中导引桩功是气功养生术的精华部分,动作简洁,朴实凝炼,内外双修,功效神奇。因传承方式主要依靠师徒口传身授,传播面窄,传承链细,受时尚光鲜的现代健身形式的冲击很严重,面临失传的危险。2008年彭祖气功养生术已列入徐州市非物质遗产保护申报项目,已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重视。

     

    四、彭祖文化研究状况

     

    彭祖文化是徐州地区的祖根文化,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热情,各届地方领导亦比较重视,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1.研究组织

    ①徐州市彭祖研究会

    1994年成立至今,不间断地引领会员开展学术研讨,烹饪研发,名菜评优,厨艺培训,国内外交流等活动。初期还有气功与奇石研究,后因种种原因停止。研究会出版著作12部,论文集了3部,论文46篇,参加国家及兄弟省市组织的会议、考察26次。2002年参与创办首届伏羊节。2006年以来连年承办中国(徐州)彭祖伏羊节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影响,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刘端田、张士魁、朱浩熙、刘劲淞、胡德荣、朱金才、王成珍、赵明奇、靖汝德、刘勇淞等先后担任领导职务。王希龙、李鸿民、赵彭城等市领导先后担任顾问。

    ②徐州市烹饪协会

    1989年成立行业协会,彭祖文化研究也是协会的主要内容之一。曾多次组织研讨会,刊印会刊,组织厨艺评比,参加纪念彭祖活动,承担市政府委派的节庆活动等。秦国柱……等先后担任会领导职务,胡德荣先后担任顾问。

    彭祖文化发展中心

    2006年成立,致力于彭氏海内外宗亲联谊,彭祖烹饪、彭祖气功等传统技艺开发,积极申报彭祖文化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承办了第七届世界彭氏宗亲联谊会。彭长国、彭长清、王庆明等担任领导职务。李文顺、赵彭城、朱宝才、赵明奇担任顾问。

    ④彭祖园管理处研究室

    2006年成立,园林局下属彭祖园管理处设置的彭祖研究学术机构,搜集彭祖文化资料,编辑彭祖文化书籍,恢复重建彭祖遗址及纪念性建筑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李勇、方成伟、杜振球、宋炜、左宁担任领导职务。朱美华、李云岘担任顾问。

    2.(研究成果?)

    ①朱浩熙《彭祖》,作家出版社19949月版。本书上下两编:上编为作者研究成果;下编为彭祖研究资料选辑,是一部比较全面地介绍彭祖文化的史料,研究彭祖文化的著作,已多次修订再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②朱金才等《彭祖养生长寿之术》、《彭祖养生长寿之道》,气象出版社1994.1997年出版。二书从彭祖气功修性等基本原理与方式入手,既提出彭祖文化探讨的见解,又介绍彭祖养生的实践经验,立论高远,旨在开发人体潜能,提高生命质量,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③潘岳《彭祖考》,台湾佳恩出版社1994年版。本书以彭祖相关文献、文物为据,考述彭祖其人其国,涉及文字学、语言学、体育学、神话学、农业史等众多学科,解读彭祖文化的历史贡献与历史影响,尽管许多立论有待进一步探讨,但不失为一部彭祖文化研究的力作。

    ④胡德荣等《彭祖菜与中华名馔选编》,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出版。本书卷首冠三篇论文,述及厨行祖师彭祖生平事迹和徐州风味、徐州“灶君会”,正文均为彭祖菜品菜谱,是徐州当代厨师集体智慧的总结,是践行彭祖文化的一份初步成果。

    ⑤李勇等《彭祖园》,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6年出版。本书重点介绍彭祖园的历史渊源与迷人风貌,其中章节“彭祖寻迹”、“彭祖文化勾沉”解读历史,阐进观点,体现参撰人的学术见解,有一定的理论高度。

    ⑥刘劲淞、赵明奇《彭祖论坛论文集》2006年中国徐州彭祖伏羊节组委会印行。文集汇聚国内一流专家教授和研究会成员的论文14篇,述及“饮食与养生”、“饮食美学”、“伏羊节与蓝海战略”、“伏羊节与地域文化”其中《论彭祖文化的形成、发展与历史地位》已在《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8年第1期转载。

    ⑦徐州市作者彭祖文化研究有份量的论文约30。其中王进珊发表在《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3-4期上的《释“彭”》,洋洋万字,从文字起源,图腾崇拜,原始风俗等侧面分析彭祖文化的客观存在与历史价值,可谓扛鼎之作。其它如邓毓昆主编《徐州胜迹》、李银德主编《徐州史话》、朱存明、安宇《淮海文化研究》、邵世静、胡存英《徐州民俗》、郭殿崇《历史文化名城徐州》等著作中均有章节论及彭祖文化;赵彭城、孔平主编《徐州文史资料》、徐州史志办编《徐州史志》以及《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副刊和专栏中亦时常有长短不一的论文发表。赵明奇主编《新千年本<徐州府志>》则从古籍整理角度,将旧志彭祖文化史料予以校勘、标点、注释、使之成为新时期通解实用的文化研究资料。

    3.文艺作品

    ①民间文学。姚克明《徐州民间故事》、王超立《彭城传说》等作品载有彭祖的故事传统,内容虽然不合乎科学道理,但却是徐州人民热爱祖先、热爱家乡审美逻辑的生动体现。

    ②文学剧本。戚云龙、咎金龙等曾经创作《彭祖》电视连续剧本,因种种原因未发表,也未开拍。伏羊节游行方队有彭祖率领部族人马且歌且舞的行进表演,彭祖形象高大伟岸,赢得观众喝彩,可惜文字剧本情节简单,缺少深加工。

    ③诗词楹联。张安民等编《历代诗人咏徐州》、郭殿崇主编《徐州古今楹联》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彭祖内容的文学作品。编者从地方史志、诗集文集等史料中精心梳理、去粗取精、汇编成集,增加了作者小传或注释,有力地弘扬了彭祖文化。

    ④艺术作品。彭祖内容的绘画、雕塑、歌曲等作品很多。李本华创作的《彭祖像》迎面屹立在彭祖园西门,雄伟挺拔、面色和瑞,受到专业内外人士的好评。赵明奇作词、费承铿作曲的《彭祖颂》、庄重热情、混声四部、气韵生动、气势磅礴,歌颂彭祖文化是智慧之诗行、幸福之磁场、生命之赞歌、永恒之向往,促进了彭祖文化的广泛传播。

     

    五、彭祖文化的开发利用

     

    中国近现代以来,由于西方医学与养生理论拥入国门,彭祖文化的理性被淡化,传播遇到脱节,彭祖文化灵魂缺少有效的载体。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徐州如何传承发展彭祖文化并在可持续势态中与时俱进地创造未来文化遗产,使抽象的文化内涵转变为具体的文化项目,日益成为政府和市民关注的重要问题。

    1.彭祖文化旅游

    1995年以来,徐州市打造“彭祖故国、汉高故里、西楚故都”的城市名片。设计了彭祖文化旅游线路,制定了旅游发展规划,接待了百万计的游客,承办了第7届世界彭氏宗亲会和5届国际彭祖文化节,推动了彭祖文化旅游的发展,取得了效益和经验。然而,由于缺少深度体验,旅游开发仅仅是参观游览,缺少养生实践和节庆活动以外的参与性项目。与彭祖文化相关纪念品、文化产品的开发亦相对滞后。

    2.彭祖饮食研发

    彭祖饮食文化是研究人类吸取自然精华补充自身营养的重要学科。市彭祖文化研究会多次发起组织名菜名点评比活动,推动以彭祖为标志的饮食文化向高层次发展。在徐州,由雉羹发展起来的汤已成为老百姓生活的日常食品,其普及率和生命力可谓深入持久。但没有产品质量标准,饭店餐馆根据自我因素制作,质量参差不齐。2008年某企业已申请专利,拟打造彭祖品牌汤食,希望通过标准化开发,走出徐州,走向世界。彭城饭店彭祖营卫宴外卖和彭祖养生药膳系列产品已立项开发。根据“羊方藏鱼”改造的“鱼汁羊肉”已走上宴席餐桌,如何形成定型产品,便携食品,亦正在研发之中。以“彭祖”命名的彭祖酒开发,已进入试销阶段。早年开发的“彭祖”牌香烟有违彭祖精神,已被淘汰,退出市场。

    3.彭祖文化教育

    1996年,挂靠在市彭祖文化文化研究会的彭祖烹饪学校成立。学校校长由学会副会长胡德荣先生兼任,副秘书长靖汝德任法人代表。教师以会内专家学者和特级厨师为主。教学内容除一般厨师应知应会以外,特色教育以彭祖菜为主。2000年以来,学校免费为社会培养下岗待业人员421760余人,为政府排忧,为百姓解难,既宣传了彭祖文化,亦支持了劳动就业工作。而气功、医疗等其它方面教育基地建设,因条件所限均未有效开展。

    4.彭祖节庆文化整合

    随着彭祖伏羊节的成功举办,人们对节庆文化的轰动效应有了深刻的认识。2001年,彭祖文化研究会联合徐州市烹饪协会打报告申请将彭祖诞辰作为国家级的节日——中国厨师节,尚未获批准。2007年,彭祖文化研究会与万世同仁集团联打造中国(徐州)彭祖腊羹节,旨在推动以“雉羹”为品牌的彭祖菜发扬光大,连续举办两届,电视、报刊均作了报道,在本土与同边地区产生了一些影响,有待进一步开发。中国徐州国际彭祖文化节现偕同经贸洽谈会已进入常态发展,有待于形式升华和内容充实。

    5.彭祖文化交流

    我市通过举办世界彭氏宗亲大会和国际彭祖文化节,吸引了大批海内外彭祖文化追慕者,实现了双向交流,联络了感情,建立了友谊,也推动了事业发展。1994年彭祖研究会会长刘瑞田副市长曾率团参加新加坡“世彭会”,并顺访马来西亚和泰国彭祖文化研究组织。此后,市旅游局、彭祖文化研究会、彭祖发展中心亦多次参加国内外举行的研讨会和纪念活动。2002年,俊才武术文化传播公司牵线,实现了德国艾尔福特市饮食文化代表团20人访徐。德国客人祭拜彭祖,观摩武术,学习烹饪,与我市厨师切磋技艺,深感彭祖文化博大精深,有力地宣传了中华文化。1989年以来,日本正食学会和2050环保组织先后4次访问我市彭祖文化研究会,拜访专家名厨,交流健康理念以及彭祖思想、老子思想对日本的影响。此外,台湾、香港、四川彭山市、福建武夷山市、广西师范大学等亦同我市进行了交流与研讨,促进了彭祖文化的研究与开发。

    彭祖文化是徐州市链接民族文化,世界文化的一座桥梁,其深邃的内涵正是创造与自然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的和谐安康,是人类追求的正确方向。发展绿色文化产业是彭祖文化应用的目标,只要突出主题,追求特色,注重经济和社会两个效益协调并重,彭祖文化在未来世界一定会彰显出巨大的造福功能。


彭氏交流群一: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二: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三: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一: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二: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三:世彭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