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空祥和,田野禾青,望去赏心悦目。公元七四二年,也就是唐玄宗天宝元年的一个春日,一行人从江南西道宜春郡(不久改称袁州)城外,向东南20里开外一个叫合浦的地方逶迤行去。车辚辚,马萧萧。硕大的车轮上,绑扎着齐整的蒲草,锦披华盖,轮声微微。宜春郡太守李璟与一干吏员人等,簇拥着从京城长安远道而来的朝廷使臣齐延邱,也簇拥着这辆华贵与礼敬的空车,骑马执旗缓行在这乡间的土道上。
他们奉玄宗皇帝李隆基的旨意,要去接迎一个重要而又神秘的人物,他隐居在偏僻荒远的合浦山中,也常在山水秀奇的这一带徜徉,或垂钓,或吟咏,踪迹无常,形影屡现。
距此时一百多年后的唐代江西第一个状元宜春人卢肇,曾在他的《震山岩记》中写到这位神奇人物:“宜春郡东五里有山,……其西北有石室,临游溪之涘,邑人彭先生尝钓岩下”。
郡城东面的这座山,今天叫震山,也叫颜山,震山是卢肇状元后来改的名字,当地人俗称鸡笼山。游溪就是南庙河,也叫南河,水边的石室,一个不大的石洞而已。此处林木茂密,河溪清丽,风景十分迷人。住在合浦的彭先生就常闲步到这里钓鱼赏景,坐忘归程。
这位“彭先生”,就是皇帝使臣此时要迎他去京城长安的奇特人物,一行人正是为他而来。
彭先生是谁?
古代的震山,原来叫呼冈,几座山峰连绵,犹如父子相呼,所以得名。山麓是从大仰山宛转而来的南河。河水碧莹,岸柳掩映;加上芦苇飒簇,卵石浅露,又依傍着峭岩石洞,鹭鸟时飞,真是栖脚的好去处。而此地正是宜春城通向合浦的道路要津。彭先生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他是从哪来的,有什么背景,且让我们慢慢说来。
原来彭先生名叫彭构云,自号宜春郡山人,他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彭氏江西始祖彭征君。
彭氏流衍悠久,名播华夏,得姓于上古尧帝之时,距今有四千年了。那时有一个叫彭祖的杰出人物,善为农耕,长于烹饪,特别是会调制一种叫“雉羹”(用野鸡肉做的汤)的食品,尧帝非常喜欢吃。彭祖因功后被封到徐州,建立了大彭国。彭祖很会养生,传说他活了八百多岁,留下丰富的养生经验。比如一句“恨枕高唾远”,让我们知道养生不能睡高枕头,吐痰不要用力气,那会耗去精气神的。当然,以我们今天的眼光看来,彭祖这个人其实后来成了彭氏很多部落的名称。一支彭人来到江西,北面的大湖就叫了彭蠡(现在叫鄱阳湖),最后立县叫了彭泽县。还有很多彭人部落迁向西北和西南,所以四川有彭山,甘肃有彭州,河南有彭水,以彭姓命名的地方有很多很多。
彭氏历代英才辈出,比如汉朝大将彭越,大司空著名学者彭宣,北齐陈留王彭乐等等。江山代有才人出,自然接下来就是彭构云了,家世渊源决定了他是好学的,有如远祖彭宣一样,他自幼精研易经,又善于养生,追寻生命真谛,乐于隐居。当然,我们不能确定彭构云是何时来到宜春的,或者,他是跟着父母祖辈来的,都不能肯定。但是,彭构云成为宜春人,又不是毫无原因的。我们知道,他的同样精于学理的祖上东汉时的彭闳,曾经以仪郎身份任职宜春,主宰地方。彭闳的后裔彭翼封宜春候,今天查阅《袁州府志》,大名就列在封爵榜中。根据推测,彭构云的祖父彭景直,应该是在前辈的影响下,知道了宜春这个山水胜地,在盛唐时就携家到了宜春。那个时候,拥有六千万人口的世界第一大国唐王朝,富足繁荣,“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寻找幽静的士大夫们,便从人烟稠密的北方中原,向偏僻安闲的江南山区迁徙。彭构云就这样成了宜春人,他的祖上世居瀛州河间,就是今天的河北省河间市,离宜春辗转有数千里之遥。
为何召他?
唐朝立国289年,前有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后有李隆基的开元之治,唐王朝达到盛世。玄宗李隆基励精图治,在位45年可圈可点,是执政时间最长的唐朝皇帝。为了帝国兴盛,他曾多次下诏征贤,所以人才汇聚朝廷,国家气象焕然一新。但到后期,他贪恋后宫,又笃信道术企求长生,一身精神都松懈了,搞出不少事来,直到安史之乱发作。不过,他非常好学,擅长黄老和道家之言,又肯下功夫,竟然亲自动手把老子的《道德经》注解了一遍,出了专著,并要求全国无论官吏庶民,都须家藏一册,勤加学习。就是当时的科举考试,也加入了《道德经》的内容。同时向全国征辟善黄老道术的才人隐士。著名道士张果老,大诗人李白,都是在这个时候来到唐玄宗身边的。
恰在此际,袁州太守李璟上书向他推荐了宜春的彭构云。
这年是天宝元年,公元七四二年,玄宗换了一个年号,心情甚好,得知遥远的南方宜春竟然有这么一个正中他下怀的人物,欣喜不已,立即下诏,“玉帛”(诏书写在绸布上)召他前来。
彭构云有什么本事能让玄宗动心召他前来见面,欲任他为朝廷官员呢?
其实构云这年30岁不到,却已经是一个饱学之士了。他承接家世渊源,精研易经和老子,尤其在“阴阳图纬”方面,有惊人的造诣,能够预测天下大事和人生祸福吉凶。
阴阳者,是宇宙人生的根本,掌握了阴阳精髓,也就吃透了古人心向往之的“道”,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图纬者,简单说就是对易经八卦的老祖宗“河图洛书”,不仅有深刻的把握,而且能利用对“河图洛书”的分析测算,对万事万物有准确的预见性判断。哪个人不想知道自己的命运,哪个皇帝不想预知自己的祸福吉凶乃至寿数并追求长生不老。从古至今,多少人研究易经和黄老思想(黄帝和老子创生的道家思想),但有影响有造诣的人很少很少。
彭构云就是这极少数人中极为优异的一个。
他生性沉静,寡欲少嗜,耕读静养之外,不愿出仕为官。托祖上的福荫,他找到宜春郡城外的合浦,这么一个山明水秀的好去处,宁肯隐居起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过着“灌园种木”,“藜杖瓮牖”的农家简朴生活,与世无争。
不过,金子总是要闪光的。他的非凡才学,尤其是高洁的德行,慢慢就传到二三十里之外的宜春郡城里去了。出于好奇,也出于玄宗征贤诏令的促动,先是宜春县令刘尊,后是袁州刺史李璟,先后接踵来访,确实了解到彭构云不凡的才识和学养。出于礼貌,彭构云也会到州县去拜访他们。途中,他又发现游溪呼冈下这一胜境,于是留连忘返,垂钓吟哦不辍,有时就在岩洞中歇息。炊火钓纶,引来更多关注,直到诏令下来。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彭构云没有应召,“玉帛”到日,他竟躲到更远的合浦乡下去了。他不愿“入世”,他的心愿是与田园耕钓一块儿地老天荒,终此一生。
玄宗皇帝当然不会答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彭构云你能跑到哪儿去?他索性来了个“王车征召”,这也是上古尊贤征贤的老办法,派出朝廷使臣齐延邱,以“蒲车”之尊贵和礼敬来迎接彭构云。蒲车就是用蒲草绑垫马车车轮,减少马车的震动和噪响,是很高的通行礼仪,只有在皇帝举行封禅大典的时候才会用上,要不就是礼贤,还得是大贤。平时谁敢动用“蒲车”!!
不料彭构云还是不肯出山,蒲车并未让他动心。玄宗皇帝也真有耐心,当然他也更好奇了,下令:再请!
一次,两次,三次!蒲车从州城到合浦,来回跑了六趟。齐延邱始终笑脸可掬,李璟辈更是喜色相迎。彭构云出于无奈,也是出于对自己前途的考虑,最终他选择了接受。
这样一来,四方八野,谁人不知彭构云!宜春城中,更是街谈巷议,风声顺着袁河飘到洪州(南昌)和鄱阳湖外,一直传到关洛两京(长安和洛阳)。
彭构云名闻天下了!
帝京何遇?
彭构云抵达长安,受到了玄宗很高的礼遇。安住在离皇宫不远的邸舍,进宫拜见皇帝很方便。
李隆基很快召见了年轻的彭构云。这年皇帝57岁了,但依然健康,显得年轻,他急于与构云先生交流道与道家的见解,尤其对道德经和易经,更想倾听一个当代隐贤的高见。此外,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是他对自己生命长短的揣度,他想得到精通“阴阳图纬”的高人的指点。至于唐帝国盛极一时繁华后面的隐忧,他几乎没有任何的自觉。他只是渴望在权力的颠峰上,让自己能够在物欲奢华的享受中,生命延伸到无限。
见谈是愉快的,彭构云的沉静、素雅和他的博学善于谈吐,给了玄宗很好的印象。从现存仅有的史料看,李隆基温言慰抚了远道而来的彭构云,用满面春风洗去了乡野隐贤的疲倦和旅尘。接着,皇帝赞扬了彭构云的高风亮节,叹服他的学问和精湛的道学,称誉他为“羽客真君”。生活上对彭构云的关照无微不至,待他以“仙厨玉食”。最后,唐玄宗劝他当官,准备授予太学博士一类的职位。当然,如果彭构云愿意,一定也会授与他行政实职,如郎中、员外郎一类的中层职位,甚至更高如侍郎尚书一级也未可知。
彭构云自然知道唐玄宗的深意,这不符合他的天性。所以他坚决不受官职,作为一个真正的道家人物,他宁肯住到清静的道观中,作为一个隐士学者和热衷道家的皇帝经常见面聊天,尽量提供一些皇帝需要的思想养分。
当然,在这个其乐融融的君臣“热恋”期间,彭构云肯定见到了充满好奇心的美丽的杨贵妃,杨也入过道观,尽管是为了避过那段尴尬时光,但她毕竟号称杨太真,与道家颇有因缘。彭构云也一定见到了大诗人李白,同是天宝元年,42岁的李白同彭构云一道召入长安,他当时高兴至极,“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蒿人!”梦想做大官,前途灿烂唾手可得,与彭构云心境完全不一样。自然,诗人与隐士的结局也就不一样了。当时任翰林供奉的李太白,不免得意忘形,写下“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的清平调词,彻底把杨贵妃得罪,很快被讨嫌他的唐玄宗赶出了皇宫。彭构云也自然见到了相貌犷武、大腹便便的安禄山,知道了他与杨贵妃的暖昧“母子”之交。正是这位狡黠险恶之徒,造成了唐朝盛世衰落的惊天大乱。
彭构云看得太多,也想得很多,明白了一些事情,但他不会说出来,更不会写出来。他一直保持着恬静、沉毅、高洁的本色。这一呆就是十三年,足足的长安十三年。
不归何为?
滞留长安期间,由于皇帝的礼遇,也由于当时崇尚道家的社会风气,彭构云到处受到欢迎,名气有如潮诵的波涛,一浪更比更比一浪高。
但彭构云是清醒的,名利之类的身外之物动不了他的心。比隐居乡间更优越的是衣食无忧,他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读书。在繁华长安的一隅,他的内心是超乎异常的冷静。他此时开始著书,传说中他精心注解了道家经典,也写下了《通元真经》一书,可惜已经失传,不能窥其堂奥。真希望善于收藏并复制唐文化的日本遣唐使团,能够让我们今天在海外寻觅到这本书。晚几百年的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不就是在日本找到的吗?但愿。
滞留是沉闷的,皇帝的经常召见也不免枯燥。按推测,彭构云并未携带家人到长安。否则很难解释他的长子彭滋是他辞归后在宜春所生,而不是长安。由于儿子其生也晚,他的长孙彭伉,是袁州当然也是宜春的第一个进士,呱呱落地时也并未见到他的祖父构云公。
但彭构云并不苦闷,他的精神世界博大而坚韧。他的学养和测算功夫日见长进,他内心有很多不能告人的“天机”,更不会说与皇帝听,他看到了危机!
那时的唐朝,在高度繁荣后面,腐烂已经漫延。由于皇帝的奢淫放任,人民已经感到痛苦。边患频繁,胡族猖獗,屡番用兵,挫败连连。而心怀异志的安禄山之流,正在骗取信仛、蓄积力量,准备一掌翻天。兼并、失地、徭役、战争、歉收、灾害,还有显贵的贪婪,豪门的欺踩,都在把社会推向可怕的深渊。与李白结为挚友的杜甫也正好生活在这个年代,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兵车行》、《石壕吏》、《春望》诗,深刻描绘了那个时代的苦难。
杜甫与彭构云是同龄人,没有证据他们是认识的。但他们的内心相通,不过一个执着于入世,一个却坚执出世。
此外,唐玄宗对他的兴趣也日见其减,因为他感兴趣的事情和人物趋于无限。对于那些玄妙的道家思想,他表示出远离的趋势,他更热衷于俗世的爱恋,与杨贵妃也与其他人。这不是一个吉兆,因为他已是一个老人,一个已经昏瞆糊涂的老人。
唐天宝十三年,也就是公元七五二年,彭构云已经预测到惊天大动乱就要发生,届时中原鼎沸,刀兵遍地,伏尸千里,他将不能幸免。
他决定辞归宜春,理由是身体“疲赢”,“乞归养疾”,需要回老家养病,更需要家人的照护。确实,构云并非强健之人,这从他只活53岁来看,他的寿命不长。是先天遗传,还是用神过度,我们不知道。但是,他身体确实欠佳,不能不有负繁华,须归乡静养,以终天年。他的意愿是强烈的,后人评说他“浩然归志,万牛莫回”,也是确语。
这个理由显然说服了唐玄宗,唤醒了他对这位“羽客真君”的礼遇真情。终于同意彭构云返乡,赐给他一大捆贵重的“束帛”也就是绸缎,还给了他一身华贵的“副衣”以显其荣耀。最重要也最令人感动的是,皇帝从宫中近侍官员中派出房嘉,叫他陪同并照顾好彭构云的返乡之旅,因为构云身体不好,需要千里沿途州县的各种关照。派出声势赫赫的宫中近侍,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怎不令人感动!
于是,彭构云告别帝都在即,那是天宝十三年,伟大的中华帝国还沉浸在表面繁荣的自我陶醉中。
终归何处?
归去来兮,不归何为?犹如前贤陶渊明,彭构云发出的一声长叹,终于成为现实。在沿途各级官员的簇拥接迎下,他出关中,逾汉水,越长江,终于回到至亲至爱的故乡宜春。在常人看来,官吏人等的簇拥是多么荣耀,还有皇帝派遣的宫中近侍陪同,一直送到袁州家中。彭构云内心并不接受,甚至有些不屑,但皇帝恩赐的荣耀却给了他无比巨大的声誉,这倒是他始料未及的。
长安留置期间,宜春郡早已改称袁州,刺史也换了好几任。但不管哪一任刺史,没有不重视彭构云的,他们也希望通过对彭构云的大力揄扬,让自己的仕途更加通畅。
那时的袁州是西赣的偏僻之地,荒蛮愚昧,经济贫瘦,历史上对袁州开发颇有建树的,在韩愈、李将顺、祖无择之前,首推唐朝名相房琯。恰是此人,他为彭构云做足了文章。犹如他重视袁州的教育和文化一样,他下令把彭构云的家乡改称征君乡。把呼冈钓台改称征君钓台。这时彭构云正在长安,他对父母官的做法当时并不知晓。在当地,却吸引了不少人来钓台凭吊,上合浦瞻仰,风气颇盛。
彭构云刚回宜春,怀着真正感激的心情,给玄宗皇帝上了一封谢恩书,他颂扬玄宗“梦寐贤才,搜访岩谷”,给了他极高的荣誉和待遇,使他感激莫名。赞叹玄宗有“大德”和“大慈”。这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声音,虽然他不贪图富贵,也不希罕声望,但他毕竟是一介布衣,皇帝的至高礼遇,肯定了他的人格和才识,对天下社会同样是一种无声的提倡,未尝不是人间善举。
回到熟悉又陌生的呼冈岩下,他在晨风中踱步吟哦,在雨中簔笠弄舟,在岩石上把竿戏水。此时游溪也改了名,叫避贤溪,这不免让他有些惶恐。长安梦中的景致,此时全在眼前,这是他向往又陶醉的境界。他不知道,他在这样如诗如画的境界中,生命能延续多久。他更不知道,千年以后,人们会把这里称作震山钓台,成为宜春八景中最令人沉醉的胜地。他的数百万后代子孙,也会把这里作为先祖圣地。
此时彭构云正当盛年,他才40岁,声望却如此之隆,而他的言谈举止,却也更加飘逸深沉。袁州府县的官员,不时会来探望他。唐代袁州刺史郑审就在“征君公墓碑”中有这么一句话:“前后良二千石皆式其闾而嘉叹之”,就是这这些俸禄二千石的州府官员,经常上他的门拜访,对他的才识品行,没有一个不赞叹的。
他尽量减少应酬,多与荒野为伴,披云霓霞绮终日,同飞禽走兽为友,不辞长作山外人。他继续着对天人之道的探究,他的“天问”必然震撼人心;他深入着对人生吉凶祸福的深究,他的“卦辞”必然别开生面。这是他能吸引世人关注和获得盛大声誉的核心。可惜,时光消泯了一切,至今没有留下一篇完整的文字展示在我们面前。但就是只言片语,也让今天的我们能够触摸到一颗博大而深邃的心灵。
彭构云辞归宜春的第二年,差点整个儿颠覆唐王朝的安史之乱爆发,中国北方烽火连天,鲜血染红黄淮。也就在这一年,彭构云的长子彭滋出世。天下乱,儿孙生,忧喜夹攻彭构云,他的预感变作现实。他并不后悔,当初没有把危机告诉唐玄宗,说了又能怎样?!那个多情的 才子皇帝,他只能遥致忧思中的祝福。
安史之乱引发的祸水,并未流到偏远的江南,西赣依旧保持着平静。玄宗退位了,肃宗代宗又相继上位,安禄山终于被人杀掉,安史之乱渐渐平息。彭构云继续过着朴野清贫的生活,但人们并未忘记他。又有一天,新任皇帝下诏征他去长安,也是礼遇有加。但究竟年老体衰,彭构云是真的走不动了,他没有应召。
他谢世于公元七六八年,唐代宗大历三年,53岁,葬于合浦东原上村岭(今属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新坊镇东墉村)。
此前,李隆基殁于七六二年,李白也是殁于七六二年,都比他辞世更早。但他们都活过了六十岁,比构云公要活得更长久些。但谁活得更明白?这毕竟也不是一个易于回答的问题。
其生也欲隐,其死也不朽,富贵不能淫,声名若浮尘。除了彭构云,又有几人能够做到?
2019年3月11日
写于宜春甘尔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