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类型

当前位置 : > 彭祖文化

溪州彭氏的族源考
  •      [摘要]溪州彭氏在湘西北历史中具有浓重的一笔,关于溪州彭氏的族源,先前许多学者提出”江西说”,其中著名学者潘光旦认为完全是从江西迁入的.本人在作口述史过程中,发现”江西说”成为最”通俗”的说法.这究竟是历史事实,还是一种附会?鉴于对江西考的许多置疑,”江西说”似乎站不稳脚.而溪州彭氏最有可能是从川东(渝)迁入的巴人一支.不论是民族构成,族源迁徙,地理位置,封建建制,风俗文化,还是经济交流,湘鄂渝黔在历史上都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这些证明溪州彭氏迁入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湘西北在历史上与川东(渝)的关系更能说明溪州彭氏是从该地迁入的.溪州彭氏的迁入在湘西北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江西考 ; 川东(渝);  板楯蛮; 溪州铜柱; 溪州之战

    一、江西考质疑

         关于溪州彭氏土司的族源考,先前许多学者提出”江西吉安彭构云一族说”.特别是著名学者潘光旦就认为湘西土家族彭氏完全来源于江西.但是在查考史籍,翻阅族谱,县志及进行口述史过程中,本人发现许多矛盾与冲突.

         史籍不详与模糊.<资治通鉴>第267卷载;”(梁开平四年即公元910年)吴水军指挥使敖骈围吉州刺史彭墁{于赤石,楚兵救瑊 ,掳骈以归.”可知这一战彭芘憩{在楚军援助下大胜.而<十国春秋.楚七.彭>载:”开平四年,吴敖骈围赤石,辰州刺史彭瑊调所部征之,被执不屈,阖门遇害.何以”担任辰州刺史”?何以”阖门遇害”?这与正史<资治通鉴>不合,姑且先认为它所载为真,<永顺县志>记:”彭士愁,瑊之子开平四年,为溪州刺史,授静边指挥使,封上柱国.”既然阖门遇害,为何还留一子在溪州?如果相信正史<资治通鉴>无误,但与族谱对照,又会发现矛盾.如<资治通鉴>第267卷载:”(公元909年)抚州刺史危全讽自称滇南节度使,帅抚,信,袁,吉之师攻洪州,袁州刺史彭彦章围高安以助危全讽,淮南将周本大败全乘胜攻袁州,执刺史彭(彦)章进攻吉州.吉州刺史彭е谑П汲,楚王马殷表恢荽淌,为子希范娶其女.”而<永顺彭氏族谱>记:”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彭瑊)率二子师裕,师晃统率蛮兵征进五溪,逐土蛮王吴着冲于龙山洛塔,因此得其土地永,保龙等.”公元909年江西彭氏是被迫进入湖南,投奔楚王马殷的,为何彭芘憩{ 毫无历史被景,就于907年入蛮地?彭氏土司在湘鄂渝黔的影响是深远的,而彭优砑逃,继勋都见于史载,彭瑊与彭士愁的父子关系却无记载,彭瑊与彭士愁的关系是模糊的,这不仅源于史籍等可靠资料的缺失,更在于族谱,县志的模糊不清.“家谱是一个家族的自我记录,具有强烈的宗族意识,隐恶扬善,为亲者讳,攀宗附祖,牵强附会地夸大,编造本族的显赫的历史,按照儒家礼教重新塑造祖先形象,规范先人的言行,随意地,甚至天方夜谭地溯源,系,流”.(<湖南家谱解读>邹华享)谭其骧也认为”家谱是天下最不可信之文籍”<(湖南人由来考>)<永顺族谱也有通病.如记:”彭溆诔ば怂哪,享年98岁”.可定其生卒年为:公元836年-公元934年,”彭彦希(士愁)卒于大略宋太宗兴国年间,享年73岁.”可定其生卒年为:公元903-公元907年.不难发现叔侄两辈占据了140年的时间跨度,更可笑的是<永顺县志>记:”彭士愁,瑊之子,开平四年,为溪州刺史,后继上溪州加检校司徒”.这意味着彭彦希7岁就当溪州刺史.可见<彭氏族谱>中关于溪州刺史来源江西是附会之说.附会有其历史原因.彭士愁为彭瑊之子说最早应源于明正得年间,永顺宣慰使彭世麟撰<永顺宣慰司志>及刘健所作<世忠堂铭>.明清时期,四川,湖南江西之间有一股移民潮,即”江西填湖南,湖南填四川”.这时期许多江西来的汉人进入湘西北地区.因为这些汉人掌握着先进的生产技术,善于经商,土司为了谋求自身发展,于是积极拉拢他们.”<永顺宣慰司志>的作者为了攀龙附凤,光祖耀宗,照抄了江西彭氏的家谱”,”有的江西学者,炫耀博学,引经据典,追根溯源,进行烦琐的考证,为永顺彭氏修谱进行了大量的卖弄活动,定下了两地彭氏的假亲关系”.(<彭氏愁并非汉人>彭关章)迁入的江西籍汉人为了更好的在湘西北定居生活,也认可了这种关系.大迁徙可能性不大.潘光旦认为湘西北地区有其一贯性,该地区没有出现过全局性的迁入或迁出.”唐宋时期,居住在巴渝及其周边区域的少数民族开始以定居生活为主,迁徙变动不大”.(<彭水县志>)如果说湘西北土家族中的彭姓完全是从江西迁入的,那么要繁衍出土家族彭姓这一大宗族,唐宋时期就必须出现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与混乱,但正史及地方志均无记载,事实上可能性也不存在.著名学者谭其骧在<近代湖南人中之蛮族血统>一文中指出.彭,彭瑊兄弟与彭士愁,彭师皓父子”则风马牛不相及,断乎为绝无关系者也”.”彭氏冒称彭瑊之后,府县志皆信以为真,雍正五年永顺彭肇槐纳土后,招安插江西吉水县原籍,甚至清庭功令,亦真信无疑,故不但辞烦,特别史专以驳斥之”.

    二、彭氏土司的迁入

          溪州彭氏应该是由川渝地区迁入的巴人一支

         不论是民族构成,族源迁徙,地理位置,封建建制,风俗文化,还是经济交流,湘鄂渝黔四省边区在历史上都是一个整体.就民族构成来说,今天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这一区域.在重庆有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石柱等地,在湘西主要分布在龙山,永顺,保靖,古丈吉首,泸溪,桑植,大庸,湖北来凤,鹤峰,咸丰,宣恩,五峰,长阳,利川,恩施等县.黔东的桃松县等.关于土家族族源有多种说法,如”江西说”,”乌蛮说”,”蛮蜒说”,”羌人说”,濮人说”,”土著说”,”巴人说”等,但不论其族源在哪里,土家族先民都曾在这一地区进行过频繁迁徙.不论其民族主体是巴人还是其他,他们在这一地区的联系是密切的.经过不但迁徙融合,为后来稳定的民族共同体形成奠定基础.虽然湘鄂渝黔在行政区划上各个独立体,但从这一区域的地理位置看,它们仍是一个统体.”武陵山脉,自贵州苗岭分支,行乌江,沅江间,蔓延于湘西北之沅江,澧江间,迄常德西境平山上为古五溪蛮地”.(<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五溪之一的酉水,其南源在渝境内的酉阳,经秀山流入湘西花垣河进入酉水,经黔东北松桃县的松江河亦至入酉水.其北源在鄂西宣恩,经来凤流入湘西龙山,永顺,保靖,古丈等地.酉水流域正是今天土家族主要分布区.单从这一流域的崖墓看,便可窥见它们在风俗文化上的联系.湘西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楚通黔,滇和蜀的水陆要道.”(公元前308年)秦谴司马错率巴书蜀众十万,大驳船万艘,米六万斛浮江伐楚,取商于之地为黔中郡”.(<华阳国志.巴志>)”湘西与黔东在历史上本属同一个自然区域,两省行政区域的界线,自明永乐起才逐渐划清,乌江,沅江自贵州从西而东北向,为民族迁徙提供了良好的交通孔道,因此这一地区在历史上民族之间的交往是很频繁的”.(<土家族源于乌蛮考>罗维庆)古代巴国跟这一区域的联系也很密切,其在奉节,巫山一带与楚搭界,南的达今黔江,乌江流域,从四川涪陵清江及已迁到湘西北和黔东北的.这一点可以说明溪州彭氏迁入时,已有许多巴人在这一地区融合.从封建建制看,湘鄂黔渝联系也颇密切.湘西土家族地区古称溪州,川东土家族地区古称黔州,后改酉阳州,鄂西土家族地区古称施州,黔东北古称思州.<永顺县志>中记有:溪州地域,东抵荆湖,西通巴蜀,南近辰阳,北据归峡.唐中叶,这一区域已经初步形成一个经济体了.”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分江南道西部增置,治所在今彭水县城,为全国十五道之一,其辖在今湖南的有辰州,溪州,贞观元年(公元785年)黔中道治所辰州,三年迁回彭水”.(<彭水县志>)以后虽有变动,但彭水县城相当长历史时期内为黔中郡的治所,所以川东地区(渝)与湘西北的交往应该是很频繁的.”唐元和六年(公元811年)黔中观察使窦群征发’溪洞蛮’(湘西北修黔州城(彭水县)”.(<湘西历史大事>)历史上的湘鄂渝黔交界区在横向纵向上的立体式联系可以证明溪州彭氏从川渝迁入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溪州彭氏是土人而非汉人. 永顺司系第七代有福石宠之名,保靖司系传至二十二代后有彭药哈俾,彭麦谷踵,大虫可宜,彭南木处等名.土家语呼’长官曰冲,又曰送,又曰踵,又曰从’,这些资料都可间接或直接证明彭氏之先是’土著’而非汉人”.(<土家族简史>)”彭师裕儿子彭允林土名”麦即把’,彭允林孙彭儒猛土名’夫送’,彭儒猛儿子彭仕羲土名’福送’,彭仕羲儿子彭师晏土名’惹贴送’等等”.(<历代稽勋录>)如果说这是汉化的结果,那么作为汉人的彭士愁的姓名为何有如此多的写法.<旧五代史>作”士愁”,<新五代史>作士然”,<十国春秋>将”士愁”,”仕然”并提,<资治通鉴>作”彦晞”.续通志作”自然”.事实上我们已经否定了溪州彭氏江西考了,这些土名就从一方面证明了溪州彭氏是土人.溪州彭氏之所以800年巍然不动,因为他们也是土人.在意识形态等方面不容易与当地土民发生大的冲突.

          溪州彭氏是从川渝地区迁入的巴人.板楯蛮(巴人一支)即使用彭排(旁排)御敌的巴人,即彭人.由于汉代以后,彭人(即板楯蛮)在今郁江流域活动,所以隋代今郁江叫彭水,成为彭水县得名之由”.(<彭水县志>)<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师勇锐---“.而<史记>周本纪>则称巴师为”彭人”,”彭即巴也,亦称’彭水夷’,是川巴板 的重要一支.据徐仲舒先生考证,其中心在今川东彭水县濛阳镇,当属川巴板楯无疑”.(<试论湘鄂西土家族”同源异支”>彭英明).何岳光在<古代彭部族的繁衍与迁徙>一文中论证了彭氏的迁徙过程.古代彭国人一支经过迁徙,南渡汉水,迁到今湖北南河一带,这条河因彭人所居住便叫彭水,大约于公元前6世纪时与庸微罗都先后被楚所灭.彭人从此离散,一部分南渡长江辗转散居于今湘鄂川边界丛山里和后来迁来的巴族杂居可能与今天的土家族的饿彭姓有关.彭族氏的后裔经过长时间长距离的迁徙后,达到湘鄂渝黔边区,古巴人已经过长期融合,不能认为是纯粹的汉人了.总之不论土家族彭姓源于汉姓,还是由于他们使用武器(彭排)的音变,或者源于巴姓中的”樊”姓等其他说法.都可以证明彭巴联系密切.溪州彭氏极有可能是从川渝迁入的巴人.实际上川东(渝)酉阳土家族的联系更为密切.”酉东酉水河畔的峿山,传说是土家族大姓彭,田白三姓的族山,至今仍为辨族同异的依据”.今川黔鄂边各县姓冉的,绝大多数也都是由酉阳辗转迁徙去的”.(<酉阳土家族是清江巴人的后裔>冉敬林).

          迁入的时间,背景.<复溪州铜柱记>载:”溪州彭士愁,世传郡印,家总州兵,布惠立威,识恩知劝,故能历三四代长千万夫”.由”三四代”可推知溪州彭氏土司先人应于唐末迁入湘西北的.隋唐时期,巴渝地区始终处于中原王朝的统治之下.巴蜀地区北郊关中,东控荆湘,一旦朝廷有变,皇帝往往避乱于蜀中.唐末乾符三年(公元874年)山东爆发王仙芝,黄巢起义.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十二月,黄巢大军攻占潼关,唐僖宗仓皇出逃,次年初抵成都,僖宗幸蜀对巴蜀人民剥削变本加厉,巴蜀人民怨声载道,中和二年(公元882年)巴蜀地区的邛州,涪州先后爆发了阡能,韩秀升起义.暴乱可能会引起人口迁徙,于是一部分巴蜀人民向西迁入成为可能,但是大规模进入湘西北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这会引起这一地区的不稳定,而湘西北在历史上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迁徙和社会变动,所以只能是近距离,短时间的迁徙,居住在川东(渝)地区的土民.早就适应了这一区域的生活,成为这一区域的一部分,因此能很快融入到湘西北土民中去,投靠强宗大族成为可能.

          迁入之后,溪州彭氏很快与当地土民融合,并不断拓展自己的力.”窃意唐末溪州蛮中,有吴,彭二氏,曾一度发生战争,结果彭胜,吴败,彭氏至此遂得世为诸蛮酋领”.(<近代湖南人中之蛮族血统>谭其骧).谭其骧是肯定有吴彭之争的,即便正史中无记载.吴,彭之争要见于<龙山县志>卷六”其先有老蛮头吴著冲,今邑之本城洗罗,辰旗,董补,他砂诸里皆其世土,因延江西吉水县彭氏助理,彭氏以私恩结人心,日渐强盛,至彭瑊谋逐吴著冲---余土归瑊”.其中引出了江西彭,姑且不将这些作为真实的历史描述而认为有彭人与湘西北强宗大族发生争斗,那么这种可能性从而确定了彭氏在湘西北的地位,为联众抗楚奠定基础.大约自东汉以前土家族各部处于不稳定状态.之后各部在对抗封建王朝斗争中相互援助日益增多.南北朝时期,土家族内部出现世袭制度,意味着稳定性在增强.隋唐武陵区形成”冉氏,向氏,田氏者,陬落尤盛,余者大者万家,小者千户,更相崇树,僭称王侯”局面.(<周书.蛮传>)因此可见隋唐时彭姓影响力还很小,至于有无彭姓,有待考证.至唐土家族主要按姓氏聚居或散居于相邻溪峒.”一峒为一部落”,首领靠同宗同族的血缘关系来维持部落内的联系.五代时期,马楚政权对其境内的少数民族因各土酋势力大小而委以不同的羁縻州县职,但由于中央王朝与各羁縻州县的关系此时几乎已不存在,而且各部族忙于相互间征伐,部分少数民族首领便”自署刺史”.彭士愁在溪州之战前就自署”溪州刺史”.这些发展说明了土家族的内部稳定性在增强,一方面为土家族这一稳定的民族共同体形成奠定基础,同时彭士愁能抗楚成为可能.

          溪州之战的影响.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彭士愁率锦(麻阳),奖(芷江),溪(龙山)三州诸蛮,进攻辰,澧州等地.楚王马希范派部将刘勍刘全明率兵五千迎击.最后彭士愁遣其子彭师皋率诸蛮酋降于刘勍.这场著名的溪州之战不仅在<复溪州铜柱记>上有详细记载.而且正史也有相关记载.溪州之战对湘西北土家族的影响是深远的.溪州铜柱铭文载:”古者叛而伐之,服而柔之,敢无师古,夺财贪地,实所不为,乃依前奏,授彭士愁溪州刺史,就加检校太保,诸子将吏,咸复职员,锡赉有差,俾安其土,仍颁廪栗,大赈贫民,乃迁州城,下于平岸,溪之将佐,衔恩感化,请立柱以誓焉”.由此可见溪州之战缓和了中央王朝与少数民族的矛盾,彭士愁同时取得了溪州刺史的合法地位,为其独立王国的发展奠定基础,标志着溪州彭氏在湘西北土家族中崛起.”弹周大乡,三亭两县,若无税课,归顺之后,请袛依旧额供输.不许管界团保军人百姓,乱入诸州四界,却掠?盗,逃走户人.凡是王庭差纲,收买溪货,并都幕采伐土产,不许辄有庇占.其五姓主首,州县职掌有罪,本都申上科惩,如别无罪名,请不降官军攻讨.若有违誓约,甘请准前奏发大军诛伐,一心归顺王化,永事明庭,上对三十三天明神,下将宣衹为证者”.马希范面对彭士愁的苛刻要求,回复道:”尔能恭顺,我无科徭,本州赋税,自为供赡,本都兵士亦不抽差.永无金革之虞,克保耕桑之业.皇天后土,山川鬼神,吾之推诚,可以玄鉴”.由此溪州彭氏取得了其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自治权,为湘西北土家族稳定连续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为这一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奠定基础.”铸铜柱为约,盟誓言和,从而维护了少数民族的尊严,客观上有利于湘西北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志丛书.民族志>)

    三、溪州彭氏迁入的意义.

         溪州彭氏迁入无疑是适应和促进这一地区的发展的,因为他们也属于湘鄂渝黔的土民,在意识形态上与湘西北土民没有发生大的冲突,彭氏从此跻身于土家族大姓行列.”彭氏成为溪州最大的领主,为巩固地位,用汉地区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开发山区资源,客观上起推动作用”.(<民族志>)溪州彭氏迁入无疑促进了这一地区生产发展.”溪州从北宋初便与朝廷保持’贡赐’以进贡方式与中央王朝进行经济联系,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稳定.民间经济技术交流,为彭氏世袭统治奠定基础”.(<民族志>).溪彭统治期间,是湘西北土司制度重要领属,也是土家族这一民族共同体正式形成时期.当代有500多万彭姓者,湖南就占有18%.由此我们不否认历史长河中改姓的可能姓存在,但溪州彭氏应该是从川渝地区迁入的巴人一支,他们为湘西北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他们依然这块土地上辛勤劳作.

    参考书目:

    [1]《永顺彭氏族谱》

    [2]《溪州铜柱记》

    [3]《溪州铜柱铭文》

    [4]《资治通鉴》

    [5]《史记》

    [6]《尚书》

    [7]《周书》

    [8]《新五代史》

    [9]《旧五代史》

    [10]《十国春秋》

    [11]《永顺县志》

    [12]《龙山县志》

    [13]《彭水县志》

    [14]《华阳国志.巴志》

    [15]《土家族历史大事》

    [16]《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志丛书》

    [17]《土家族简史》.湖南人民出版社

    [18]皱华享.湖南家谱解读. 湖南出版社. 

    [19]《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丛书.土家族历史讨论会论文集》.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彭士愁并非汉人》彭官章.《土家族源于乌蛮考》罗维庆. 《试论湘鄂西土家族”同源异支”》彭英明.

    [20]臧厉和.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商务印书馆. 

    [21]《历代稽勋录》

    [22]王承尧.土家族土司史录. 岳麓书院.

     

    邹升光,男,安徽省宁国市人,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04级历史师范专业学生。



彭氏交流群一: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二: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三: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一: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二: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三:世彭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