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祖文化,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一是开创、奠基时期,由老彭祖和周代彭祖老子完成,形成彭祖原始文化。二是丰富、发展时期,形成彭祖传统文化。三是提高、升华时期,形成有传统特色的现代彭祖文化。彭祖文化的丰富发展时期又经历了流布与传承--分化与发展--交流与融合的过程。
(一)流布与传承。
殷末老彭祖率族人隐姓埋名,四散流亡,也就将彭祖的文化传播到广大地区,传承于民间。如一支北上山东,任意为姓,但继续“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专气至柔”, 柔若无骨,其人被称为“无骨子”,其地被称为“流黎(柔利)国”。彭祖便成了以“柔”闻名的“柔家”。柔家思想观念在山东滋长,因而后来在山东出现了儒家鼻祖孔子。孔子崇拜彭祖,“窃比于我老彭”,效法彭祖“述而不作”;继承彭祖“扬则抑,抑则扬”以和为贵的哲学思想而创中庸之道;仿效彭祖“教他人”的做法成为教育家;借鉴彭祖“柔家”之身柔而创儒家之政柔--仁政思想。“儒者,柔也。”儒家便是柔家。而且孔子还直接继承了彭祖静态导引术,称为“坐忘”。
一支隐匿于河南,形成老子家庭。老子成为道家鼻祖,直接传承老彭祖的文化,道家文化便是彭祖文化。后来,孔子又拜末代老子为师,因而儒家孔子学说也有直接传承于道家之处。如老子《道德经》既有“人君南面之术”,又有个人修炼之要,孔子也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两手准备。
一支流亡到西藏,成为藏王赞普的国师,创立彭教,被译为本教 。本教始祖是“西老祖”--到达西域的老彭祖,被译为“辛(西)饶米(老)沃且(祖)”。本教文化后来演化为“藏密”--西藏佛教密宗。英人李约瑟著《中国科技史》,认为藏密的“全部东西都是道教的”,而且藏密本不是印度的,而是中国的,是由中国传入印度后再返传入藏的。我们则认为藏密的内容是由老彭祖的后裔在西藏创立的本教传承的,后来再与从印度传入的佛教结合而有“西藏佛教密宗”之称。
但李约瑟所说“藏密”是由中国传入印度再返传入藏的,这也有一定道理。老彭祖本人流亡到“西域之外”,到达北印度,经历“犬戎之乱”--雅利安人与北印度土著居民的战争,在雅利安人统治北印度后,老彭祖与之合作,成为权力比统帅还大的神职人员,被音译为“婆罗门”,应音义兼译为“彭流氓”(氓古读门,民的意思)--从大彭国流亡来的姓彭的流民。婆罗门的始祖是“老祖氏”,被译为“里希斯”。他所传知识编为《老祖傅道》,被译为“黎俱吠陀”。他便是老彭祖,他传播“柔家”导引术,被音译为“瑜珈”术。释迦牟尼始修瑜珈,后创佛教,佛家打坐、坐禅也就是孔子“坐忘”,也就是彭祖静态导引术。所以当佛教传入西藏时与藏密原有东西便一拍即合,融为一体。
(二)分化与发展
源于彭祖的诸家文化发生分化,各自发展,各有特点,各成体系,而仍有相关、相通、相融之处。这相关、相通、相融之处便是发展着的彭祖文化。
彭祖文化主要在道家文化中发展。老子、庄子、列子、尹文子、黄石公、鬼谷子、阴长生、魏伯阳、张道陵、魏华存、葛洪、鲍靓、钟离权、吕纯阳、陈抟、张紫阳、石泰、薛道光、陈泥丸、白玉蟾、王重阳、丘处机、刘长生、谭长真、马丹阳、郝大通、王玉阳、孙不二、张三丰、李道纯、陆西星、李涵虚、伍冲虚、黄元吉、陈撄宁等人为道家文化--彭祖文化的丰富与发展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如庄子留下了较早的彭祖文化史料,对辩证法有所发展;黄石公作《彭祖经》,记述彭祖道术,后虽佚失,但已产生影响,部分内容被后人辑录保留;张道陵创立道教,使彭祖文化以宗教形式传承下来,后代许多道教真人发展了彭祖养生文化,留下诸多丹经著述。道教文化清除了宗教文化之后便是道家文化,也就是彭祖文化。
儒家文化与道家偏重于出世修炼不同,侧重于入世修炼--“达则兼济天下”,“修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与道家偏重于无为而治不同,儒家偏重于有为而治;对人天大道的研究,如在人天关系上,与道家偏重于“随其自然”强调无为不同,儒家如荀子主张以人制天,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儒家在修身养性方面形成了中国传统伦理学,其中不少东西也有利于积善成德,修性养生。孔子“坐忘”之法到宋代形成半天读书半天静坐的儒家习俗。
佛家鼻祖如来始修瑜珈,后来觉得这不能普度众生,救民苦难,于是在善提树下打坐--“坐忘”--静态导引,静而出慧,终于忽然顿悟,创立佛教。他悟出“性空缘起”哲理。“性空”强调事物会向对立面转化,不可执着一端,这与彭祖哲学文化相通;“缘起”强调昨天、今天、明天的因果关系,用以劝告世人今日种福田明日收乐果,劝人乐善好施,反对贪婪执着,与道、儒修性养生相通。佛祖在静态导引方面形成坐禅,总结了诱导忘我入静的众多方法,称为“法门”--入门之法。念经诵佛也是诱导忘却一切、精神内守的念诵导引的方法。至于用天堂地狱的“奖惩”、前世来世的“转世”来利导世人向善,宣扬神通应验,则是佛家首创,与彭祖不搞诡惑鬼怪变化之事、孔子不谈怪力乱神不同。
彭祖养生文化在道、佛、儒、三家之外,在医、武、俗各界也在分化与发展。
彭祖养生文化本在袪病强身,延身益寿,是巫医合一的,后来巫、医分化,出现医家,彭祖养生文化便在医家发展。汉人假托黄帝作《内经》,其《素问》、《灵枢》为医家之祖,其中便传承、发展了彭祖养生文化。书中将“真人”置于至人、圣人(如孔子)、贤人(如孟子)之上,以古代之“真人”为楷模传授养生之道,而成为“真人”正是道家修炼的目标,道家常自诩“真人”,古之“真人”又正是彭祖。三国时名医华佗有五禽戏,便是彭祖仿生导引术的一种。南朝医药家医圣陶弘景又是道教理论家,其《养性延命录》便“采彭铿老君长龄之术 ”,辑录道家养生要法,涉及修性养生、服食养生、起居养生、导引养生(服气疗疾、导引按摩)、房中养生等方面,导引术中六字诀呼气法首见于本书。唐代药王孙思邈也精通道家文化,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中辑录道家养生之法,并有阐述,也涉及修性养生、起居养生、导引养生、服食养生等方面。陶弘景服食养生偏重于饮食养生方面,孙思邈服食养生侧重于服药方面。孙思邈在《调气法》中只引彭祖导引术资料,然后加以发挥阐述,其中详细介绍用六字诀调理五脏疾病的方法,比之于《养性延命录》笼统地讲袪寒驱温去风等作用,是对六字诀方法和功用的深化。孙思邈有自己的实践经验,活了百余岁,所以有自己的创造。
彭祖的动态导引术便是徒手体操、原始武术,后来在武术界发展出种种拳术。“外炼筋骨皮,内炼精气神”,是彭祖动态导引术与静态导引术的结合。
俗家如汉代淮南王刘安让门客编著《淮南子》,演绎道家真义,记述汉代彭祖仿生导引术20余种,而庄子只记及2种。长沙汉墓出土了导引图(见书前附图),表明汉代导引术盛行,以导引养生为贵,竟以生前珍爱的导引图作陪葬品。汉代石刻、帛画中还有反映彭祖哲学文化的内容。
(三)交流与融合
交流与融合是与分化、发展同时进行的,而且愈分化发展便愈相交流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教合流。如东汉僧人安世高也通道术;魏晋两朝士大夫以道家三玄(《老子》、《庄子》、《易经》)解释佛经;北魏僧人昙鸾向道家陶弘景学习道家益寿之法;唐代佛家用道家八卦原理解释佛教经典《严华经》;唐代慧能原先也学老庄,后来创立佛教禅宗;唐代文成公主出嫁西藏,带去数名高道,进一步将道家修炼内容传入西藏,融入佛教藏密,如藏密“阴阳轮” 便是彭祖阴阳观念、道家太极图的化身;宋代薛道光原是开悟的佛教禅师,后来成为道家“南五祖”之一;明代僧人用佛教解释《老子》、《庄子》;清代僧人柳华阳奉行道家修炼,其徒了空、了然传的是道家丹法,普善禅师也是传了道家道术;民国杨仁山居士用佛理阐述儒家经典,著《四经发隐》。儒家陈希夷、邵康节,道家黄元吉,则是儒道合修;陶弘景是道、医合一。
因而彭祖文化包容了道、佛、儒、医、武、俗各界相关、相通、相融的哲学文化、养生文化。
彭祖文化的提高、升华时期开始于当代。当代研究者追本溯源,以彭祖文化原始资料(古文字符号和《道德经》)为根本依据,以后人对彭祖言行道术的记述为重要依据,融汇道、佛、儒、医、武、俗各界相关文化,正式提出“彭祖文化”的概念,并进行了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去邪存正的工作,还用现代哲学、科学加以诠释、改造、提高、升华,使之由“术”升华为“学”,由“学”升华为“科学”,由“科学”升华为“现代科学”。
因而彭祖文化的发展史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创史、发展史,中外文化的融合史,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史,准确地说是这三种史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