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类型

当前位置 : > 彭氏新闻 > 宗氏动态

上海市委宣传部第二任部长彭柏山,可以被摧毁,但不能被打垮
  • 彭柏山,湖南茶陵县人,中共党员。先后任红三军政治部宣传科长、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大众教育委员会书记、新四军四纵队政治部主任、六纵队四十八团政委、十六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职。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二十四军政治部主任、中共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长(第二任)。1968年含冤去世。1980年6月,中共上海市委为彭柏山的冤案平反昭雪。

    图片


    人物生平

    入党前

    1910年

    彭柏山出生于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秩堂镇彭家祠的一个贫苦家庭,原名冰山,学名炳盛。1925年,进茶陵县立四区高小,毕业考试名列前茅。


    1926年
    彭柏山考入长沙楚怡工业学校艺徒班,学机械。1927年7月,国民党湖南省党校在各县招生,彭柏山由原小学校长陈达璋介绍,考入党校,期满结业。

    1928年
    1928年4月,就读于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学习期间从事文艺写作。1930年8月,由其恩师彭馥渠资助,彭柏山考入了上海江湾劳动大学社会科学经济系(政治经济系)。


    1931年

    1931年5月,彭柏山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8月间,他参加“文学研究会”,先后任总务兼书记。彭柏山由于工作认真负责,不久,就由一名共青团员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入党后

    1932年

    1932年3月,彭柏山奉派到湘鄂西苏区工作,任湘鄂西《工人日报》编辑。同年六、七月间,国民党反动部队进攻湘鄂西苏区,战事吃紧,贺龙军长、关向应政委命令彭柏山担任荆门、当阳、远安三县的省委特派员。任职期间,他率领广大军民,在敌后坚持游击战争。

    1933年
    1933年夏秋之交,彭柏山在上海经周扬介绍,参加“左联”,由胡风分配他在法租界南市区工作。在此期间,他根据苏区实际的斗争生活,并在鲁迅所译《毁灭》的影响下,写成了《崖边》一文,刊载于《作品》创刊号。

    1934年
    彭柏山任“大众委员会”书记,十一月间被国民党逮捕入狱。1935年,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解送苏州军人监狱执行。直到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后,彭柏山才被释放出狱。

    1937年
    彭柏山出狱返沪,被分配在“群众工作委员会”工作,后被调任江西省委会组织干事。上海沦陷后,彭柏山任“职员工作委员会”书记,1938年秋,任皖南新四军政治部民运部一科科长兼部长秘书。

    1939年
    1939年春,由他负责在新四军《抗敌报》上另辟《文艺》副刊,登载抗敌文艺,培养青年作者。

    1940年
    1940年3月至1948年10月,彭柏山先后任新四军一支队民运科长,无锡、宜兴、武进军事工作委员会书记,苏北指挥部政治部民运部部长,四纵队政治部主任,四十八团副政委兼团政治处主任、政委,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政治部副主任等职。

    1949年
    1949年2月,彭柏山任三野二十四军政治部主任,翌年任副政委;1952年春,转任中共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1953年3月调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

    1955年
    因“胡风事件”,彭柏山遭受株连,从1955年4月起,被宣布停职审查,禁锢达十九个月之久。1957年起,被送农村改造,在青海等地流放,后在朋友帮助下,于1961年12月,转任厦门大学中文系的教师;1965年10月,被调到河南农学院图书馆任资料员。

    1968年
    "文革"中,彭柏山被迫害,1968年4月3日,彭柏山含冤逝世。1980年6月28日,中共上海市委为其平反昭雪。1983年10月底,经中共上海市委批准,其骨灰盒上补盖了中国共产党党旗。


    得遇贵人,入党从文

    彭柏山,1910年出生于湖南山村一个雇农之家,因天资聪颖,乡中教师彭馥渠认为他是可教之材,于是免费教他读书。后来,在这位老师的资助下考上了县城的高小,1925年,考上了长沙的“楚怡工业学校”。

    到长沙第二年,正是“大革命”高潮,受时代影响,彭柏山思想开始“左倾”。1927年在国共分途的腥风血雨中,他考上了左派聚集的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在湖南省第一师范读书期间,彭柏山从事文艺写作,曾与戴望峰等创办《葡萄周刊》,附刊于《湖南日报》的副刊版;还与龙棹(共产党员,后死在杭州监狱)、覃敏生、刘芳棣(华侨学生)等同学创办《小草》周刊,附刊于《中山日报》的副刊版。后因言谈带有“过激”色彩,为反动当局所忌,只发行七、八期,就先后被迫停刊了。

    三年后,在彭馥渠的资助、介绍下,二十岁的彭柏山来到上海,进入实际由共产党主导的“上海劳动大学”,在此期间,他与许涤新、马亚人、黄大德等人组织“社会科学研究会”,开始钻研马列主义,向往共产主义。不久就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派往贺龙领导的湘鄂西根据地,直接参加武装革命。一年后,他又回到上海,开始文学创作,参加“左联”。正是在此期间,他与胡风关系密切。对这位初入文坛的文学青年,胡风多有提携,在困难时甚至资助他生活费,并将他介绍给鲁迅,对此,彭柏山心存感激。然后一边从事文学创作,一边做地下工作。彭柏山是深受鲁迅器重的革命作家,著有短篇小说集《崖边》、长篇小说《战争与人民》等,《崖边》是最早反映苏区斗争的文艺作品。

    因叛徒出卖,彭柏山在1934年被捕入狱。1935年,他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解送苏州军人监狱执行。左翼文人方毅、杨超、许涤新等均在同一监狱。彭柏山当时的化名是陈友生,与其同关一室的有黄浩、黎景平、张文仪、王抚之、何建础等人。
    彭柏山入监后,经胡风之手,鲁迅陆续给他汇寄过不少款项、书籍和药物。1936年10月,彭柏山从胡风的来函中得知鲁迅逝世(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的消息时,呆若木鸡,默默垂泪。他为悼念鲁迅、进而争取阅读书报的“自由”,在获得张文仪、王抚之、何建础、章夷白等同监革命前辈的赞同下,暗中策划,拟具了斗争提纲。1937年元月,监中全体“政治犯”举行“绝食”斗争,连续七天,终于取得了斗争的胜利——准许“犯人”阅读书报。直到1937年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合作,他才出狱。
                                   投笔从戎、驰骋沙场

    彭柏山出狱返沪后,正式恢复党籍,被分配在“群众工作委员会”工作,旋即又调任江西省委会组织干事。上海沦陷后,他担任“职员工作委员会”书记,到1938年秋,又任皖南新四军政治部民运部一科科长兼部长秘书。1939年春,由他负责在新四军《抗敌报》上另辟《文艺》副刊,登载抗敌文艺,培养青年作者。

    1940年初,他随同新四军巡视团,奔赴江南一带视察工作,三月间,调任新四军一支队民运科长。同年夏秋两季,他又担任过无锡、宜兴、武进军事工作委员会的书记,在敌伪夹击中,开辟了太滆根据地。1940年10月,调任苏北指挥部政治部民运部部长,不到一个月就转入地方行政工作,任江苏东台县第一任民主县长。约两个月的时间,又回到四纵队任政治部主任。

    1941年2月,彭柏山奉陈毅代军长的命令赴江南二支队,传达“皖南事变决定”,在武进杨头桥被敌伪所捕,解送到日军西照部队监狱,关押月余。一日,西照部队进攻天目山,他趁抬弹药的机会,从火线上逃回了太湖地区二支队司令部。1941年4月,他奉令回苏北一师,五月份任联合抗日部队政治部主任。就在这年的冬季,他在苏中根据地与朱微明结了婚。1942年10月,他调任第二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兼地委宣传部部长。1944年7月,参加了华中党校的整风学习,从而更加坚定了无产阶级的思想立场。

    1945年5月,彭柏山任四十八团副政委兼团政治处主任,十二月任政委。这个团就是威名赫赫的“老虎团”。1946年夏,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后,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豫苏皖解放区,“老虎团”奉命还击,主攻泰兴城并阻击如皋分界之敌,七战七捷,完成任务,迭获上级嘉奖。1946年冬,他调任十六旅的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这支部队参加莱芜战役,活捉了李仙洲;参加孟良岗战役,担任阻击任务中,击毖了张灵甫。

    1948年10月,他调任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政治部副主任。继后,这支部队参加了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在碾庄歼灭了黄伯韬兵团;第二阶段,与友邻部队配合中原野战军,在双堆集地区,全歼了黄维兵团,生俘黄维。渡江作战时,在铜陵地区突破了敌人的所谓“千里江防”。战斗结束,部队才卫戍南京徐州。1949年2月,他任三野二十四军政治部主任,翌年任副政委;1952年春,转任中共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1953年3月调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能文能武,有“左联”经历又当兵打仗且官至军副政委者确实不多,一时前途无量。

    彭小莲,1953年6月出生,原籍湖南茶陵,曾在江西插队9年,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从事导演工作。其作品在国内外获得多项嘉奖,代表作品有《女人的故事》《上海纪事》《假装没感觉》《美丽上海》《上海伦巴》《我坚强的小船》《请你记住我》等,其中《上海纪事》曾获华表奖最佳故事片,《美丽上海》获第24届金鸡奖最佳导演。2019年6月19日在沪辞世,享年66岁。

    几经波折、赍志以殁
    然而,就在此时,莫须有的“胡风反革命集团”案发,因从30年代起便与胡风有联系,彭柏山锒铛入狱。1955年5月19日凌晨,彭柏山在家中被捕。

    1956年底,他被释放出狱,定性为“胡风分子”,开除党籍,免去内外一切职务,到农村劳动。1959年,他被发配到青海师院任教。这时正是“三年困难”的大饥荒时期,青海生活更加艰难,彭柏山在青海每天只能喝青稞糊糊。后几经周折,彭柏山被安排到厦门大学中文系任教。
    1965年10月,教育部直接下令,将彭柏山调到位于郑州的河南农学院,到图书馆当图书管理员。“文革”开始,作为“胡风分子”,彭柏山受到残酷迫害。1968年4月3日,彭柏山被“革命群众”毒打致死。这个过程过于残酷,几十年过去,他的女儿彭小莲承认自己仍“没有勇气去面对那么残酷的一段岁月”。
    彭柏山的妻子朱微明,江南女子,镇江师范的学生,学生期间思想“左倾”,1939年到皖南参加四军,任《前锋报》总编辑,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9年后,在上海译制片厂工作,翻译了几十部苏联电影。论资历,也是“老革命”,但丈夫成“胡风分子”后,她立即就成“彭柏山的臭老婆”了。1969年,朱微明经常遭受批斗,这时彭小莲的哥哥姐姐分别去江苏、甘肃、云南等地插队,好好的一个家彻底散了。
    得以平反,沉冤昭雪
    1979年,开始“解冻”,很多冤假错案开始平反。彭家经过种种努力,彭柏山冤案终于得到平反。1980年6月末,在上海由市委书记主持了彭柏山的平反追悼会。三年后,上海市委同意在他的骨灰盒上加盖党旗,1983年10月31日,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长的王元化主持了彭柏山的骨灰盒加盖党旗仪式。

    彭柏山在两次被捕、多次战役的严峻考验中,立场坚定。三十多年时间,由一名遨游上海文坛的青年作家,锻炼成为驰骋沙场的战将,其历程的艰苦和卓越的成就,令人敬佩。他资质敏锐,胸怀耿直,临到晚年尚在锐意创作,不料遭到横祸,竟至赍志以殁,令后人为之悲恸。

    他的肉体生命虽然被消灭了,但是他有一身正气不愿出卖自己灵魂的风骨,以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作为共产党员和马克思主义者的铮铮誓言。他在遭受蹂躏最黑暗的岁月里,写成的长篇小说《战争与人民》,永垂史册!他的著作还有短篇小说《崖边》、中篇小说《任务》、《战火中的书简》等传世。《崖边》一书经鲁迅、胡风推荐译成日文,刊载于日本的《改造月刊》。
    “人生禁得几拳头!”这是聂绀弩先生1979年底,辗转听说老友彭柏山悲惨遭遇后写的《挽柏山》中的诗句。彭柏山的一生,正如海明威所言:“一个人可以被摧毁,但是不能被打垮。”
    资料来源:《他们的岁月》“雷颐游走古今”茶陵文史



彭氏交流群一: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二: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三: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一: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二: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三:世彭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