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类型

当前位置 : > 彭氏新闻 > 宗氏动态

从时光深处走来的彭氏民居
  • 从时光深处走来的彭氏民居

    文/祥云

    历史悠久的巴县,孕育了文化厚重的巴南。“巴县老院子”,就是根植于老巴县的一笔宝贵文化财富,历经岁月沉淀和时光打磨,成为响当当的巴南名片。

    点缀于山水田园之间的巴县老院子,雍容大度,气韵生动,古韵盎然,一砖一瓦,一柱一棂,都是时间和历史的忠实记录者,牵引人们走进远离尘喧的惬意乡村,去追寻正在消逝的悠然意境。

    位于巴南区南泉街道白鹤林村的彭氏民居,是巴南保存最为完好、面积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大院,是第一批挂牌的巴县老院子,在巴南乃至重庆都声名远扬。

    这座始建于清朝道光二年(1822年)的恢宏建筑,为大盐商彭瑞川的私人住宅,占地面积5300多平方米,由纵向三座厅堂和横向三进院落组成,高低错落有致,继承了中国自秦汉以来形成的前堂后寝中天井的江南庭院风格,共有10个回廊式四合院,大小房间77间,12个天井。行走其间,犹如在迷宫中穿梭。

    跨过高高的门槛,进入彭氏民居,市声就被挡在了门外。走在平整的石板上,让人有一种穿越的感觉,仿佛一下子走进了时间深处,历史的烟尘扑面而来。

    石头,是彭氏民居的重要建筑材料。这里的每一寸地面,都铺着石头,方的、长的,大的、小的,同一种类型,规格工整,就连面上錾刻的纹路都大致相同,石与石之间严丝合缝。这些细节,既表现出工匠手艺的精湛,也透露了主人要求的严格,提升了整个建筑的档次与品位。

    大门处,衔接石阶与门厅的,是一条与大门等宽的巨石,那么长的石头,开采和搬运绝非易事。而这样的巨石,在整个大院比比皆是。中院天井正中连接后厅石阶的地面,全部用整块整块的石头铺就,这些石头比四周的石头颜色稍深,看上去像在天井里铺了一块地毯。对于彭氏族人来说,每次经由这块别致的地毯,步入高处的后厅,应该都有一种满满的仪式感。

    在发挥石头实用价值的同时,也从审美角度做足了文章。院中的台明石上、水缸上,到处可见雕刻精美的图案,有简洁的花卉,也有复杂的人物故事,不一而足。两百年的风雨,抚平了它们的棱角,让每个线条都显得圆润流畅。

    雕梁画柱,是彭氏民居给人的整体印象。彭氏民居的奢华气息,正是通过这些精美的木雕构件传递出来的。

    在这里,每一道门,每一扇窗,每一根柱子,绝不素面朝天。门厅、过厅、后厅撑弓,雀替、驼峰、窗花、门额、梁额,分别为镂空、深浮雕、浅浮雕等组成,图案为人物、兽头、花鸟、龙凤头像、花草、回纹、几何纹、格眼窗等多类纹饰,雕刻精美,栩栩如生,十分古朴,又富丽堂皇。至于房间里的桌椅柜凳,更是没有一样不加以雕刻的。尤其是那些留存至今的牙床,雕刻之繁复精美,更是让人赞叹。

    普普通通的木头,承受刀劈斧凿的洗礼,经由一双双巧手,脱胎换骨。两百年后,赋予它们生命的人早已不知所踪,而它们依然光彩夺目,好似服用了长生不老药。

    院子里的树多为黄葛和桂花。正门第一天井内有两棵桂花树,一棵金桂,一棵银桂,据传系蒋经国所植。网络上关于彭氏民居的词条不计其数,但凡配图,大都可见这两棵桂花树——两团绿云从屋舍间喷薄而出,浮在黛瓦之上,有画龙点睛之妙。待到桂子花开时节,一树金黄,一树银白,相得益彰,满庭香气浮动,别有一番韵味。

    北跨院一棵黄葛树,已经两百七十岁,树周长六米有余,枝繁叶茂,干上根须缠绕,宛如蛟龙盘附,枝桠从高墙中伸出,向四面展开,大有把整个大院荫庇其下的雄心。没有人考证过,这棵黄葛为谁所栽。种树的人或许没有料到,当繁华逝去,人事两非,岁月却独独钟情于一棵树。

    这些普通的树木,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兴衰,目睹了一个时代的落幕。

    彭氏民居是民主人士和革命志士活动的摇篮,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发挥过重要作用。抗日战争时期,彭氏民居曾经作为中央政治学校研究部所在地,长达8年之久,为抗战培养了许多人才。

    1946年秋,中共中央南方局在这里开办西南学院,师生达800余人。九三学社发起人之一的吴藻溪、民盟中央执委马哲民等民主人士在此工作和生活。江竹筠、罗广斌等曾来校从事地下活动。

    从民国初年到二十一世纪,先后有10余所著名学校选址彭氏民居为办学场所。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先后成为重庆市第27中、重庆市南泉职业高级中学等学校所在地。

    今天,作为重要抗战文化遗址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彭氏民居,已得到全面修缮,重获新生。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巴县老院子,静静地伫立在风景秀丽的花溪河畔,等你来打卡。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彭氏交流群一: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二: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三: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一: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二: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三:世彭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