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类型

当前位置 : > 彭氏新闻 > 最新活动

徽商老彭芬兰开中餐厅:把诚信经营摆在第一位
  •         早上的芬兰比较冷,彭志明会待在家里泡杯热茶,读读报纸,陪孙子玩一会儿。中午,他会去自己的中餐厅,看看生意如何。从1990 年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彭志明已经在芬兰生活了29 年。如今他也开始享受生活,把事业交给下一辈打理。回想起当年的那段创业时光,彭志明充满感慨。

    打工七年开起中餐厅

    彭志明是六安人,十多岁就开始在江苏学烹饪,学成后在合肥华侨饭店工作了近十年。1990 年,彭志明决心出去闯一闯。那年他27 岁,向单位申请出国,最终被指派到芬兰。从北京到莫斯科再到赫尔辛基,前前后后共12 天的火车颠簸,他来到了芬兰。


    作为一名徽商,彭志明表示,口味固然重要,但在芬兰开餐馆最重要的是诚信,因为诚信本身就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

    想要融入一个国家,先要过语言关。起初彭志明在芬兰一家餐厅的中餐部做厨师,其间也在慢慢学习芬兰语。芬兰语属于乌拉尔语系,语法非常复杂,极其难学。对此,彭志明笑着说:“语言的确很重要,在那个环境下,你天天听,自己再学点,就能掌握了。”刚到芬兰的那几年,加上通讯手段不发达,彭志明会感觉比较寂寞和孤独,工作之余的时间不知如何打发,非常思念家乡。不过时间长了,这种孤独感也在慢慢淡化。

    1997 年,做了7 年的中餐厨师后,彭志明在图尔库租了一家店面,开始了创业之路。“一直在人家店里打工也不是个事。”在彭志明看来,整个开店过程是顺其自然的,当初也没有明确地想着开一家自己的店,或者把店做得多大多强。7 年的餐厅打工算是积累经验,也为开店做了点准备。

    当时,芬兰的中餐厅很少,这对彭志明是机遇也是挑战。因为是中式风格餐厅,店面的装修首先就成了一个难题。“当时在芬兰的亚洲人少,卖中国商品的就更少了。连个中式灯都买不到,结果跑到德国、法国买。”彭志明说,其实当时更多的东西都是从国内寄过去的,“一些刺绣图案,国外是买不到的。”

    做生意诚信摆在首位

    在上世纪90 年代,芬兰人知道中国,但对中国的菜系不太了解。“我们的菜品比较多,全国各个地方的菜都有涉及。”彭志明说,当地人比较喜欢咕咾肉、酸辣汤这些菜品,不吃辛辣和有骨头的东西,这和他们的餐桌礼仪也有关系。为了满足顾客的口味,开店之后彭志明要做的就是对中式菜进行改良。

    “改良就是把菜的口味调一调,把他们不吃的菜换一换。”彭志明说。比如麻婆豆腐在国外算是一道有名的中国菜,作为川菜其口味是偏辣的,不符合芬兰人的口味,所以厨师会在烹饪过程中就会少放辣。彭志明还观察到,芬兰人吃东西很保守,不喜欢尝鲜。如果他们感觉某道菜不错,以后来十次点的都是这道菜。如今,芬兰的中餐厅已经非常多了,但彭志明开的餐厅生意稳定,也有了很多老顾客。

    经营一家餐厅,最重要的是什么?很多人会说是口味。作为一名徽商,彭志明表示,口味固然重要,但在芬兰开餐馆最重要的是诚信,因为诚信本身就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在芬兰经商22年,彭志明感觉诚信是餐厅最好的招牌。“全心全意付出,这样你与顾客就会建立起互相信任的伙伴关系。”彭志明说,芬兰这个国家人少,民风很淳朴。他们和顾客关系就像是好朋友,过节的时候顾客会给他们送些小礼物。

    与顾客如此,与地方政府也是如此。芬兰的税很高,按时缴税是彭志明这么多年没变过的一条铁律,“只要你在诚信上做得好,你的生意不会很差。”彭志明说,恪守这些原则,做生意总体来说还是很顺利的。

    芬兰已成为第二故乡

    刚开始到芬兰打工开餐馆,彭志明也带了一些亲戚和老乡。目前分散在芬兰不同的城市,开了约30家中餐馆。如今加上他们的家属和孩子,共有约170 多位安徽的家乡人生活在芬兰。由于不少亲戚朋友都过来了,大家也经常一起聚一聚。近些年,到芬兰旅游的安徽人变得越来越多,也经常能碰到,这让彭志明也感到很欣喜。

    彭志明说,自己和国内的联系也还是挺密切的。“我们每年都会回国一两次,毕竟父母还在老家,也要回去看看。”彭志明说,由于国内的经商环境他现在也不是很了解,暂时还没有回国的打算。彭志明介绍,自己目前不仅做餐厅,还在旅馆、物业等行业有所涉猎。

    在芬兰生活29 年,芬兰已经成了彭志明的第二故乡,当地人的性格和生活习惯也深深地影响到了他。现在的彭志明很“佛系”,生活节奏比较慢,对于未来餐厅的发展,他觉得稳步向上就可以,不需要“大事业”。

    “我现在生活比较悠闲,家里的事情基本都是儿子在打理。我们国内人喜欢存钱,芬兰人不一样,觉得生活是第一位的,开心最重要。”56岁的彭志明说。



彭氏交流群一: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二: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三: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一: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二: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三:世彭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