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类型

当前位置 : > 彭氏新闻 > 宗氏动态

樟树清代彭家老街布局严谨深藏宗族礼法
  • 樟树彭家老街曾是历代“临清商帮”源地的核心区域,距明清时期赣江中游的政治中心临江府仅10公里,全村现存古民居30余栋,布局以彭姓血缘关系为纽带,是彭氏族人记忆留存最多的地方。老街布局严谨、巧妙,不仅从未内涝,还体现了深层次的宗族礼法内涵。


    1685092946099069764_w(1).jpg


    ▲彭家老街布局严谨、巧妙,从未内涝。


    “走一步就走进了古朴,看一眼就看到了文物,摸一把就翻开了史书,喝一口就喝出了典故……你要是停不下脚步,那是爱上这片神奇的乐土,那是爱上这片神奇的乐土。”这首饱含深情的民歌由樟树民间歌手所作,歌中所唱的“这片珍奇的乐土”正是樟树市刘公庙镇以南的彭家村。


    彭家村的发展离不开街巷,自古以来,村落都是由一条条街巷发展而来的,老街巷构成了当地的历史文化记忆。一条条古老的街巷,不仅记录了万千风物,反映了民俗风情,也浓缩了世俗百态。虽然不少老街巷每逢雨季都会因地势低洼而不断遭受洪水的侵扰,但彭家老街却自建成以来从未发生过内涝。从老街的特殊布局中还能管窥其中深蕴的宗族礼法。



    “临清商帮”

    建造彭家古村

    樟树彭家村坐落在刘公庙镇以南,属杨家村管辖,占地面积约23亩,村民以彭姓为主。彭家村建于清初,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记者查阅《彭氏族谱》了解到:彭氏先祖为避元代兵乱,自彭城迁居于此,慢慢建成了彭家村。据《清江县地名志》记载,该村是元初彭氏由外地来此于一宝塔前建成的,故又称“塔前彭家”。

    当地村民彭笑岩告诉记者,如今的彭家村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赣粤高速公路横穿南北,并设有上下道口,省道樟高公路贯穿东西。其实,古村过去的地理位置也很优越,距离临江府仅10公里,是历代“临清商帮”(“临清”是古时江西省临江府和清江县的简称)的核心区域所在。

    据了解,历史上,临江府人文荟萃、商贾云集,是“舟车孔道,四达之地”,明时还被列为全国33大工商税收城镇之一,也是当时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于地处“临清商帮”的核心区域,彭家村人外出经商者较多,村中的民居与古建大部分是由“临清商帮”的彭氏族人经商致富后回乡捐赠和营建的。


    值得一提的是,彭家村文风较盛,该村历史上先后出过6位明清进士、3位奉政大夫、7位登士郎、1位中书马等,2013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入选江西十大文化古村。其宗族观念深厚,民俗古朴。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四日零点,全村彭姓子孙均要在宗祠内举行祭祖大典及舞龙等传统仪式,流程繁多,长达3小时。至今,彭家村依然在沿袭这项礼俗。



    街巷布局呈扇形

    串联村中五大聚落群

    穿行在刻划着岁月痕迹的古巷道,仿佛穿越到大襟长袍的年代。目前,彭家村仍保存有7条清代中晚期古巷道。巷道皆由青石板和青砖铺就,三横四纵,其中东西向三条、南北向四条,并呈扇形向两翼辐射,串联起了村中五大聚落群。巷道旁民居错落有致,其间又有不少小巷,四通八达,沟通起了全村的古建筑。行走其间,恍恍然如见昨日辉煌的“临清商帮”。

    据《中国古村·塔前彭家》一书介绍,村里现存的古建筑中,有主祠堂1栋、本祠3栋,其中总祠为彭氏宗祠。彭氏宗祠是村里的代表性建筑,天井精致小巧,木雕、石雕、砖雕随处可见。宗祠前有左、中、右三座门楼,四周寨墙环绕,目前保存较好。中门楼为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建造,左、右两侧各设次门楼,宗祠主体建筑为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所建。

    彭家村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古民居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建。村民按血缘亲疏远近分为五房,除彭氏宗祠外,五房之下又设有本族支脉的祠堂。因此,在彭家村,除了总祠,还能看到各房的“本房”,村人又称之为“本祠”。以“本房”为依托,村人修建了5个以嫡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聚居区。


    “彭家村的古巷道尺度空间和民居布置都十分特别,不同于大多数一般村落的自发形态,其布局严谨、规整,串联了村中五大聚落群,这也体现了传统较大规模聚落建筑规制所蕴含的宗族礼法。”彭笑岩如是介绍,“更有意义的是,祠堂中至今还存有2方碑刻,一方为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所立,另一方为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所立,记载了彭氏宗祠的建造年代和建造过程,这是国内少见的可以追溯村落历史沿革的祠堂碑记。”


    街上建筑别具巧思

    大门二门不在同一纵轴线上


    彭家老街和民居规整、理性的空间形态,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礼制文化的内涵,尊崇规制、讲究严谨的布局模式,与自由集聚布局为主的常见传统村落有所不同。



    ▲彭家老街串联起村中五大聚落群。


    据《中国古村·塔前彭家》记载,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特殊的布局,原因是彭氏族人外出经商的较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村庄相对规整形态的形成;而村庄能有如此规模与完整的布局以及精美的古建筑,多归功于村民经商致富回乡后的捐赠和营建,反映了村庄不同于一般的农业型村落的规制特征。


    与此同时,老街两旁的民居形态较为强烈地表现出受传统文化影响,一是老街上所有建筑大门和二门或者大门与院门均不在一条纵轴线上,因而也就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区建筑布局的三横四纵的街巷格局;二是营建平面的轴线刻意遵循风水规划原则,并用碑刻记录了选择吉日良辰动工的过程。



    排水系统完整

    数百年来从不内涝

    记者走访彭家村时是个雨天,但行走在古巷道上却不见有积水。原来,彭氏先人在建村时就考虑到了南方多雨的气候因素,并依据古村地势东南向较低的客观条件,因地制宜地设计修建了一套完整的排水系统。每条巷道旁都建有排水沟,雨水和部分生活用水可以顺着排水沟及时排出,因而巷道始终没有积水。

    江西省诗词学会会员邹友良是樟树人,对彭家村历史文化颇有研究,据其介绍,彭家老街的布局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特征,充分利用村庄东南向地势较低的特点,故现有的街巷布置有利于排水系统的合理性。

    此外,在古村的正前方还有一口大池塘,当初开凿这口池塘时曾在其靠近古村的一侧留有数十个孔洞。这些孔洞分别连通着村中房屋的地下暗槽,并穿过天井、厅堂,在房屋沿街的踢脚线处与巷道旁的排水沟连接,从而形成了一根根排水管道。


    更为巧妙的是,地下暗槽与排水沟的连接处设有阀门,每逢骤雨来袭,地面排水沟不足以及时排泄水量时,便可打开阀门,让水流入房屋的暗槽,从而分流至村前的池塘内,这便是古村从未出现过内涝的秘诀所在。“当年古村的设计者思虑周全、心思缜密,这就是前人的智慧,不仅看着美观还不给后人留一丁点儿麻烦,令人佩服。”已经在村中生活了80余年的一位老人如是感叹道。



彭氏交流群一: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二: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三: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一: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二: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三:世彭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