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类型

当前位置 : > 彭氏新闻 > 最新活动

丹棱:处处尽显一个千年古镇的文化“软实力”
  • a780006a63e930df26d.jpg

         说到丹棱县双桥镇,或许人们并不是太熟悉,但要说到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优秀人物彭端淑及其兄弟们,独具特色的摩崖造像以及像极了世外桃源的梅湾村,人们或许就会豁然开朗了!

         现在,我们在一起去感受一下丹棱县双桥镇的风采,探知一下此地人杰地灵的原因!

         丹棱:处处尽显一个千年古镇的文化“软实力”


    《为学》文化“活化石”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相信即使合上书本多年,《为学》当中的经典名句依然能够唤起很多人的回忆,却很少有人知道文章作者彭端淑和丹棱县双桥镇有着莫大的关系。

         这不禁让人好奇,双桥镇究竟有怎样的魅力,能滋养彭端淑写下如此优秀的励志文学。近日,笔者和丹棱文化名人万玉忠一起前往丹棱,去探寻这位于丹棱县城西17公里,背靠中山,面向安溪河的双桥古镇。

    车子沿着蜿蜒的乡村公路不断向前,忽见一个小盆地,坝上良田沃土,山上翠柏青松。山麓笼笼竹林掩映户户农舍,炊烟袅袅。夕阳西下时,翠笼山的紫云寺,复古桥头的桂花阁传出的朗朗读书声,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田园风光图。同行的丹棱县文化名人万玉忠告诉笔者,就是这里,彭坝(桑黄坝)孕育了丹棱县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家族—彭氏。

        相传,清顺治年间,能文能武的彭端淑祖父彭万崐从简州(今四川省简阳市)回老家,彭万崐天生喜欢游山玩水,一天,他来到双桥镇东安溪河北岸的风水宝地桑黄坝,被这里清雅幽静、如诗如画的风景迷住了,决定在这里开山建阁,长期住下,读书教学,琴棋书画,惠及家乡百姓。经当地财主富商们支持和彭万崐在外做官的多年积蓄,桑黄坝的阁楼很快建立起来了,于是桑黄坝周围的百姓都把自己的子女送到阁楼读书,企盼成才。久而久之,阁楼就成远近闻名的学堂。

        彭端淑及其兄弟彭肇洙、彭遵泗就出生这里,兄弟三人常在一起读书,长大后,“三彭”科甲蝉联。彭氏一门三进士,文名雀跃。更难能可贵的是,在闲暇之余,彭端淑不忘要学习提高自己,其诗歌和散体古文及文学批评理论在当时影响非常大,他与李调元、张问陶等被誉为清代“蜀中三才子”。

        晚年时期,彭端淑发现子侄辈们学习并不认真,于是写下了勉励侄子勤学的文章《为学一首示子侄》。不想这篇像家训一样的文章,几百年来,不知道激励过多少莘莘学子,更成为了双桥人永恒的骄傲。

    丹棱:处处尽显一个千年古镇的文化“软实力”


         李文华,今年61岁了,曾经负责组织双桥镇的文化活动,他介绍,为了纪念彭端淑的突出贡献,双桥镇不仅保存了一些建筑,更重要的是双桥镇收集整理了彭端淑的作品,供每一个双桥人学习,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形成,在他的眼中,每一个双桥人就是传承《为学》文化的“活化石”。

    丹棱:处处尽显一个千年古镇的文化“软实力”


    摩崖造像梦回唐朝

         双桥是四川省文化名镇,拥有众多的文化古迹,境内的摩崖造像是丹棱县乃至眉山市内数量最多、时代最早、品位最高的,有着“石刻艺术之镇”之名。境内的唐代摩崖石刻造像主要分布在郑山(即千佛寺)、刘嘴(又名万佛寺)、穿洞子、佛堂子、佛耳岩、打儿凼、黄金沱等地,仅唐代造像就有261龛6506尊。

        这些造像绝大多数系佛教造,还有少数道教造像及佛、道合龛造像。最大的造像如真人,最小的仅一个成人巴掌大小。造像内容丰富,构图形式多样,形象造型“气韵生动”,石匠的雕刻技艺出神入化,如郑山的双观音、观音龛、千手观音及龛中所刻的令美术界叫绝的飞天女童,神态惟妙惟肖的养鸡女、富有田园情趣的牧牛图等等,都是中国石刻造像中当之无愧的精品。

         关于这些摩崖石刻的由来,自古以来就流传着多个民间版本,直到1985年,四川省社科院学者胡文和发现双桥的摩崖石刻开凿于唐代,距今已有千年之久。在一龛“七佛龛”中,胡文和还找到一则题记:“唐祎扈从僖宗入蜀经此镌龛。”不仅如此,我们还能在郑山大石包的佛像的龛中看到斑驳的题记:“众人等奉为圣文神武皇帝陛下”“天宝十三载岁次甲午三月十日”字样。造像最早的可追溯到唐代开元年间,有唐天宝12年(753)摩崖题记刘嘴释迦说法龛,祈求大唐王朝与唐玄宗国运昌盛。怎奈事与愿违,一两年后,这位“圣文神武皇帝”就在安史之乱中仓皇入蜀了。中原大批官吏、商贾、贵族、石匠、画师随之南迁,唐朝王室、官吏历来有开龛祈福的传统,远离故土、金戈铁马的生活令他们饱受颠沛流离之苦,于是募来工匠,在岩壁上凿出一龛龛精妙石窟,希望这些佛像能保佑他们早日回到故土。受此影响,摩崖石窟造像在丹棱县双桥镇愈加兴盛,如雨后春笋一般了。

         丹棱:处处尽显一个千年古镇的文化“软实力”

    a780006a63d495e91c6.jpg

        丹棱有着很强的民间性, 中原的佛教石窟,往往不乏皇家血统,规模宏大,密如蜂巢,高高在上,接受人间的朝拜,人们必须仰起头才能瞻仰;而丹棱佛像不必仰望,人们必须附身低头,扒开从草才能找到。村民龚国全已经和这些佛像朝夕相处了二十多年了,自打儿时起,父亲在地里劳作,他就和玩伴们在佛像丛中捉迷藏,多年过去,他在这里迎娶了他的新娘,他也取代了父亲,成了家里的壮劳力;如今,他6岁的女儿又在佛像之间嬉戏了。 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不断地上演着生命与死亡的轮回,摩崖佛像却一直屹立在原地,成为了双桥人生命里不可缺少的一个熟悉的组成部分。

    丹棱:处处尽显一个千年古镇的文化“软实力”


    桃花年年笑春风

        据《丹棱县志》记载:双桥镇原名高桥乡,建乡于清宣统二年因高桥场而名。1981年,普查时,因与峨眉县高桥县同名而改名双桥。

    丹棱:处处尽显一个千年古镇的文化“软实力”


         高桥场在县城往西南二三十里的地方,在那里有几十户人家。街市依山傍水而建,安溪河缓缓地从旁边流过。散落的房屋建筑基本上是川西民居特点的穿斗木结构,青石板铺设的街道从场头一直延续到场尾,临水的住房大部分是吊脚楼,推开窗户就能看到两岸的景色。场口有建筑辉煌的文昌宫,小学就设在庙内。校门外有盘根错节枝繁叶茂的老黄桷树,旁边是小桥流水,把小镇装扮得如诗如画。

         如今走在古镇的街上,到处都能感受到一股繁忙的景象,勤劳的双桥人用勤劳的双手描绘着古镇的明天。关于勤劳,双桥人有着优良的传统,在该镇东面的梅湾村,流传着一则动人的故事。

         梅湾村古代有梅姓两姐妹,各招一位夫婿上门。分家时因姐姐心窄,将阳坡地全部占为己有。妹妹心宽,分得的全是阴坡地。姐姐在阳坡地上种小麦、玉米,因无水源保障,每每遭旱,收获无几,难得温饱。妹妹在阴坡地种上一片片梅林,精心照料,数年后梅树结果,果子又多又大又甜,由此致富。妹妹富了,眼看姐姐和众乡亲还穷,遂出资筑了一条堰,取名“梅子堰”,便利乡亲们引水灌田浇地,普惠了梅湾一带百姓,又在堰上架了一座桥,取名“梅湾桥”,以利堰两岸居民往来。乡邻们纷纷向妹妹学种梅树,利用贫瘠的田地种植,也逐步富裕起来。旧县志载:清咸丰10年(1860)农历九月初六日,兰大顺从县城出发进军顺龙场,将至梅湾,马不前行。兰军无奈,遂退回,人们说梅湾人勤劳致富,神灵加以保护,灾害不及。

    丹棱:处处尽显一个千年古镇的文化“软实力”


    丹棱:处处尽显一个千年古镇的文化“软实力”

         在这里赏花,可以坐在湖边,遥看山头上那桃花,微醉得迷失了方向,一晃眼,湖里的桃花影儿和湖上的桃花就相映在了一起,只感觉视野都被桃花的美色占尽了,哪里是山、哪里是湖可能就再也分不清,只知道到处是都花,到处都有花香。

    a780006a643dd05e581.jpg


彭氏交流群一: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二: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三: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一: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二: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三:世彭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