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类型

当前位置 : > 彭祖文化

重庆及其彭人的古往今来

  •   

                              ——重庆及其彭人的古往今来

     

    重庆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巴渝文化发源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公元前11世纪时名江州,因流经重庆的嘉陵江古称渝水,隋开皇三年(583)在此设置渝州,是为重庆简称“渝”的由来。宋淳熙十六年(1189),孝宗之子赵惇先封恭王后即帝位(宋光宗),取“双重喜庆”之意,在此设置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至今已800多年。

    重庆曾经是古代巴国首都;农民政权大夏国国都;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陪都。

    重庆的悠久历史可上溯到遥远的原始时代,今已发现最古老的原始人类为巫山人,距今已204万年。约3000年到4000年前,在重庆沿长江两岸,已有原始村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宗姬于巴,以江州为首府。战国时期,秦在今重庆市辖区范围内设置有巴郡和属于南郡的巫县及属于黔中郡的部份地区。西晋永兴元年(304),以巴氏族为核心的成汉政权在成都建立,先后控制了川、渝、滇、黔大部份地区。成汉玉衡元年(311)置荆州,此为第二次在重庆地区设置一级政区。武帝永明二年(484),各郡还归属。梁大宝元年(550),改巴郡置楚州。隋开皇三年(583)改楚州为渝州。在今重庆市辖区内置有渝州、合州(涪州)、信州、南州、临州、开州、黔州、庸州等。崇宁元年(1102),渝州改为恭州。淳熙十六年(1189)八月,因其地为光宗皇帝赵惇的潜藩之地,依潜藩升府的惯例,恭州升府且命名重庆。渝州(恭州、重庆府)属夔州路。淳佑二年(1242)四川制置司移住重庆府,重庆首次成为四川地区行政军事中心。至元二十三年(1286),元朝置四川行中书省,驻成都,简称四川行省,是为四川建省之始,置重庆路。元至正十七年(1357),西系红巾军将领明玉珍攻占重庆,建立农民政权,于二十三年(1363)正式称帝,国号大夏,年号天统,定都重庆。洪武四年(1371),明灭大夏,在今重庆市辖区内先后置重庆府、夔州府、忠州直隶州、黔彭直隶厅、石柱直隶厅。

    1913年四川军政府废府设道,以道统县。废重庆府,置川东道,以川东道统领巴县、江津县、长寿县、綦江县、南川县、永川县、荣昌县、铜梁县 、大足县、壁山县、武胜县、合川县、江北县、奉节县、巫溪县、巫山县、云阳县、开县、达县、宣汉县、开江县、渠县、大竹县、万源县、忠县、丰都县、垫江县、酉阳县、秀山县、黔江县、彭水县、石柱县、城口县、涪陵县、万县、梁山县等36县。今重庆辖区内除潼南县以外,悉隶川东道。

    清光绪十六年(1890)重庆开埠,二十八年(1902)九月,根据《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万县辟为通商口岸。1917年,重庆海关在万县设立分关。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重庆逐步由川东军事重镇向长江上游重要商贸城市的方向转变。为适应这一变化,1921年,刘湘在重庆设置商埠督办处,任命杨森为督办,筹办市政。其时重庆城区范围未定,权以巴县城关即今渝中区半岛部份及原江北县城附近一带居民区为辖区。1922年,将商埠督办处改为市政公所,1926年又改为商埠督办公署,拓展城区,开始进行城市建设。1927年,改商埠督办公署为市政厅,潘文华任市长,划定重庆两江上下游南北两岸30华里为市区,但无明确边界。

    1928年8月,国民政府颁布《市组织法》,市正式成为一级行政区。1929年2月,在巴县城区正式置重庆市,原市政厅改为市政府,下设若干局。建市后的市区界域包括巴县城区及长江南岸弹子石、海棠溪和江北县江北镇、溉灡溪、刘家台、香国寺等地,形成半岛旧城、南岸、江北三地地跨两江、三足鼎立的城市格局,初步奠定了现代重庆主城的基础。1928年,以万县城区置万县市,涪陵县城区置涪陵市。1930年,撤销涪陵市复归涪陵县。1935年,撤销万县市复归万县。当年2月,重庆市基层设置五个区,9月扩为6个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0月30日,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1939年5月5日。升重庆为特别市,由行政院直辖。1940年9月6日,定重庆为陪都。随即扩大市区范围,东至大兴场,南至南泉、鱼洞,西至歌乐山、中梁山,北至嘉陵江边的渡溪口(今磁器口与井口之间),水陆面积约164平方公里,并将原重庆市6个区改置为12个区。其后几年,几经变动,到1945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原重庆市所辖区扩大为18个,市区面积约300平方公里,直到1949年重庆解放。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12月11日,重庆市人民政府成立。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撤销四川省建制,设置川东、川南、川西、川北4个省级行署区。同年1月8日,川东人民行政公署在重庆成立,辖璧山、涪陵、大竹、万县、酉阳等5个专区及万县、北碚2市。1950年4月,原重庆市将国民政府时期的18个区合并为7区。同年7月,西南军政委员会定原重庆市为西南行政区直辖市。1951年4月,璧山专署由璧山县迁江津县,更名为江津专署。1952年8月,川东、川南、川西、川北4个行署区撤销,恢复四川省建制。川东行署所辖5个专区及万县市划归四川省,北碚市划归原重庆市。1952年10月,原重庆市区由7区调整为五区。1953年3月12日,原重庆市由大行政区直辖市改为中央直辖市,由西南行政委员会代管,北碚市撤销改为重庆市第6区。当时,现重庆市辖区内的江津专区辖江津县、巴县、永川县、綦江县、江北县、合川县、璧山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及合川市等10县1市;万县专区辖万县、开县、梁平县、忠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城口县及万县市等9县1市;涪陵专区辖涪陵县、丰都县、垫江县、南川县、长寿县、武隆县、酉阳县、秀山县、黔江县、彭水县、石柱县等11县。

    1954年6月,原重庆市由中央直辖市改为省辖市,7月正式并入四川省。1955年8月,原重庆市设置南桐矿区。同年10月,原重庆市所辖1-6区分别改名市中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1958年1月,江津专区的合川市撤销,其地改建为合川县城关镇。同年9月,酆都县改名为丰都县。1959年4月,隶属江津专区的巴县、綦江县和隶属涪陵专区的长寿县划归原重庆市。同年6月,石砫县改名为石柱县。1960年,江津专署由江津县迁永川县。1965年12月,原重庆市设置大渡口区。1968年,江津专区、万县专区、涪陵专区分别更名为江津地区、万县地区、涪陵地区。1975年3月,原重庆市设置双桥区。1976年1月,隶属江津地区的江北县划归原重庆市。1981年江津地区更名为永川地区。到1983年计划单列前,原重庆市辖9区4县。

    1983年,中央对原重庆市实行计划单列,并撤销永川地区,将其所辖8县并入原重庆市,至此共辖9区12县。同年,国务院先后批准涪陵地区的秀山、酉阳、黔江、彭水、石柱等5县为少数民族自治县。同年9月,撤销涪陵县设置县级涪陵市。1988年5月,黔江、石柱、彭水、酉阳、秀山5个民族自治县从涪陵地区分出设置黔江地区。1992年12月,撤销万县地区,设置地级万县市,同时撤销的县级万县市、万县,设置龙宝、天城、五桥3个县级区。同年,原重庆市所辖永川、江津、合川3县撤县设市。1993年4月,南桐矿区更名为万盛区。1994年,原重庆市所辖巴县、江北县撤县改设巴南区、渝北区。同年4月,涪陵地区所辖南川县撤县设市。1995年3月,市中区更名渝中区。同年11月,撤销涪陵地区,设置地级涪陵市,同时撤销县级涪陵市,设置枳城、李渡2个县级区。

    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管辖原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所辖行政区域,共43个区县(市)。1998年,撤销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及万县市、涪陵市所辖5个县级区,设置万州、涪陵两个地级区,至此,重庆共管辖13区23县4市,共40个区县(市)。

    199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挂牌揭幕大会隆重举行,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于当日分别挂牌,由此,继北京、上海、天津以后的中国第四个直辖市,巍然屹立在万里长江上游的祖国大西南。

    2016年,重庆下辖38个行政区县(自治县),其中有24个区(万州区、黔江区、涪陵区、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綦江区、大足区、璧山区、铜梁区、潼南区、荣昌区、开州区);14个县(自治县)(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武隆县、忠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由此,重庆以主城区为依托,各区县(自治县)形如众星拱月,构成了大、中、小城市有机结合的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城市群,是中国目前行政辖区最大、人口最多、管理行政单元最多的特大型城市。

    重庆市位于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中国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与资源富集的西部地区的结合部,长江上游三峡库区及四川盆地东南部。东西长470公里,南北宽450公里,幅员面积82403平方公里,东邻湖北省、湖南省,南靠贵州省,西连四川省泸州市、内江市、遂宁市,北接四川广安地区、达州地区和陕西省,境内有特大城市1个,中等城市2个,4个小城市和1400多个乡镇组成的复合型城市,总人口3200万。

    ※                ※               ※

    有关重庆彭氏,历史上从无统一记载。经过历时三年的全面普查,基本搞清了全市彭姓的来龙去脉和大体分布。

    全市现有户籍彭姓人口约62万,占总人口的1.95%,其密度仅次于湖南、江西。超5万以上的彭氏大县,计有开州、云阳、万州、合川、江津、綦江等地。

    重庆因地处长江三峡水陆前沿要冲,故彭人来居年代久远。有史料可据的是约在公元前六世纪,来自甘肃陇西彭原南渡汉水至今湖北南河一带彭人,与庸、微、罗先后为楚所灭,迫使部份彭人南渡长江,散居在今湘、鄂、川边界的崇山峻岭,与巴族杂居。由于近邻当时制盐炼汞业发达的彭水郁山镇,吸引不少彭人来居并务业于此,故发源于利川、石柱的郁江曾名彭水,从而创造了与巫文化齐名的“郁山文化”,连同临州(后改名忠州)干、凃二井盐业,并称支撑当时巴国强盛的支柱产业。后因“驱苗赶蛮”,迫使彭人同其他少数民族一起外逃,五分四散。即使避难之后重回原地者,也多冒他姓而不敢自认,致彭水县今日古彭人不多,据说仅汉葭镇瓜子村有几十家彭姓古老户。虽然如此,但却留下“以彭名县”的历史。《彭水县志》记载:隋开皇十三年(593)置彭水县,便是因郁江原名彭水而得名,故县治在今郁山镇,后至唐代,始移治彭水于乌江岸边,亦即今日之彭水县城。

    后唐五代十国间,江西吉水官护卫将军的彭程,因荆蛮辰州叛乱,领兵与土司冉启忠战于酉水河一带。蛮平、程得犒赏于石堤,袭官“守苗蛮参军”,世代相沿,约六传至德成、宗器,旋落业酉阳忠孝里三岔坝,后一支迁铜梁,至宋,称其地曰“彭市”,今彭市镇已划归潼南区,区内田家场彭氏,亦属此派。

    南宋1237年,四川安抚制置副使兼知重庆府彭大雅,冒蒙军大兵压境,西川残破之险,自蜀汉李严以来第三次修筑重庆城,之后大败元军,誉为“守蜀名臣”,从而使南宋延国四十余年。在他有功于朝的同时,也留下了巴蜀一脉后人。今查,除诸葛氏所生唐年、虞年子孙仍遍居今江西鄱阳外,程、侯氏所生尧年、昱年子孙则分居界石、大竹、邻水、城口及涪陵等地,他们留居巴蜀已七百多年,连同酉水河及郁山镇苗彭,堪称湖广填川前的原住民老彭户。二千多年来,他们为开发渝州披荆斩棘,为华夏兴盛而前赴后继。这个群体万千子孙中,以大雅公远孙、今日在重彭两会担任要职的彭寨咸最具代表性,如同他的名字一样,从小就以“大寨精神”为荣,实干苦干,多业打拼,早成商界骄子。在多年两会工作中,待人以诚,求真务实,越来越受到广大宗亲的拥戴。

    与大雅公因官而迁的显户,还有巴南区南彭镇彭灏,谱称系明状元彭教之弟,江西吉水太平乡人,天顺间登进士,初任河南河功州游官,至成化时特授四川重庆府兵备道,任满归田落业巴县温邨坝,衍繁二十余代,早成南彭巨族。位于南泉的巴南彭氏民居,雕梁画栋、富丽堂煌,便是南彭灏公七世孙彭瑞川耗资白银三万两于道光二年所建,今已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至正十一年(1351),农民起义红巾军将领、湖北隋州人明玉珍,率部于1357年攻占重庆后称帝大夏国,由其原籍隋麻地区以及彭皇后关系,军中彭姓人在1371年大夏国灭亡后,大都留居川渝。由于朱元璋推行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始于洪武二年,致若干年后,不少谱称其祖为洪武二年湖广填川而来。如忠县丰收祖彭永坤,原籍麻城孝感乡高阶堰,元末文林郎,任红巾军文职士官,大夏亡,首落安岳县,后籍忠州,至乾隆首修谱时,将永坤记为“洪武二年入川祖”。

    应当说这是一个原则性误传,因此时四川尚属大夏国地,直到1371年的洪武四年六月,明军汤和、廖永忠部攻陷奉节,直逼重庆。因此前明玉珍已死,幼子明升即位,由彭皇后垂帘听政,皇后辅佐幼帝深明大义,宣布归顺明朝,致朱元璋以礼称臣,因皇后不就,领明升等远走韩国。六百年后的今天,韩国明姓人视重庆为故国,来渝投资兴业,此其故也。

    由此证明,明朝推行的湖广填四川,至少也在洪武五年以后,如官迁忠州的彭胜父子,便是洪武十二年(1379)才从“长沙卫”移官而来,今已衍及数万人,广布渝、川、鄂三省十余县市。

    始于明朝的湖广填四川,至清康熙、乾隆时达到高潮,估计我彭姓移迁川东者不下二千人,倘按夫妇子侄四人同往,则吾彭一姓,即有近万人从四面八方涌入三峡地区,加上百家他姓,则百年浩荡悲壮的填川场面,是何等的扣人心弦和激扬文字,望世代铭记,永续传扬,以励后生。

    据渝东北十区县普查有记的800支彭姓资料看,属明代来迁的尚不及10%,百分之九十以上皆清代迁入;再从所来方籍分:来自湖南的最多,约60%;来自湖北的25%,其中属麻城籍的只10%,余下的15%则是从江西、广东、贵州等地迁入。再从派属看:源于“伉”系的25%;“倜”系的65%;余下的10%,乃“仪”系和彭祖十六子铺、三十子昭的后代。如此异彩份呈、百家共鸣,构成而今重庆六十万彭氏合偕共生,比肩奋进的生动局面。

    继大规模湖广填四川之后近两个世纪中,特别是抗战初期,随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江夏平原乃至上海的大量工厂、企业、学校同时西迁重庆大后方,由此留居巴渝之彭氏,以及历代因官、因学、因商落籍渝地者,均不在少数。只不过大多散居城中,相对零散,且未形成支派而碍难收编,唯待来日补入。

    千百年来,万千彭氏儿女在重庆这片广袤国土,勤劳刻苦、拼搏奋斗,为国功民福挥洒汗水乃至鲜血,从而锤炼出一个团结向上,比肩奋发的优秀族群。如始于明代的域内冶炼锅铧业,由彭宥弟兄在石柱桥头坝创立,至清代迁入忠州建皂角池、兴彭家场,使流金般的锅铧产品,享誉忠、丰、石、垫、梁。又如忠州豆腐乳,虽早已蜚声海外,但在首创以来的百余年间,一直是手工作坊式小敲小打,直到清末,才由乌杨彭家坝人彭定堪家族,经几代人研发提炼,方走向工厂化生产,直至今日始成重庆地方特产的一张名片。

    在政治舞台上,彭家儿女也始终走在鼎新革旧的斗争前列,如中共早期共产党员,彭水靛水镇何家沟人彭济民,在担任中共彭水特支书记期间,出生入死,于1928年被国民党杀害,牺牲时年仅26岁。云阳红狮镇枣树垭人彭咏梧,原名庆邦字松涛,1938年加入共产党,1940年担任地下党云阳县委书记,由其机智勇敢,很快进入地下党重庆市委领导班子。1947年,在担任川东地工委副书记、川东游击队政委期间,于是年十月,在奉溪边界一次战斗中,为掩护同志壮烈捐躯,敌人竟割下他怒目圆睁的头,在竹园城门示众,如此惨无人道,更加激起同是共产党员的夫人江竹筠,顽强斗争,至死不屈,从“老虎凳”上回过神来,又组织狱中同志撕下被面綉红旗,以此庆贺新中国诞生。如此英雄气概,被艺术家凝结成激昂奋进的《红梅赞》,响彻大江南北,久唱不衰,由此也散发出特有的彭氏荣光,召唤我子孙后代,为国尽忠,自强不息。

    在众多英雄人物中,这里还需再表一人,此人虽非英雄,但却胜似英雄。他,就是渝北高咀镇人、国军中将军长、国民政府重庆行辕参资室中将主任、川东彭氏祠堂总祠长彭诚孚。

    彭诚孚一名彭韩,原名友信。其父彭孝诗原在重庆经营布匹绸缎,因亏本甚多而外出,下落不明。其母邱氏迁至两路口,租屋陋居,帮人洗衣做针线度日。彭韩自幼好学,成绩优异,宣统三年(1911)在四川陆军小学毕业,升入西安第二陆军中学,次年,随同学刘文辉等回四川军校参加辛亥革命,从此由排长一直做到军旅长。

    1938年4月,彭韩任29集团军44军中将副军长代理军长,奉命率部出川抗日,在湖北黄、广战役和武汉保卫战中,身先士卒,坚持在前线指挥作战。黄柏一战中,击毙日军登陆大队长、生擒敌营长荒木亘知注等人。沙洋战斗中,击落日机一架,击毙日空军大佐渡边广太郎、滕田雄藏等七人,为当阳、河洛、荆门及大洪山一线防守,作出了重大贡献。

    尤值敬佩的是彭韩在身担国军要职情况下,敦亲睦族,勇担族事。一是民国二十六年春,带领一连护卫荣归江北故里,躬身祭祖扫墓后同族下商议,将彭氏宗祠改作“彭氏均元学校”,一来用以纪念清初入川的彭均安、彭元廉二位始祖;二来广收失学儿童,确保彭氏子女入学,只收书钱,免除学费,除宗祠田租收入,余欠部份全由他买单。二是在较场口和平路走马街建川东彭氏总祠堂并出任祠长。时至世纪初,南彭镇年近九旬的彭君忠老人,还深情述说着他解放前参加总祠清明会并聆听彭韩有关家国情怀的谆谆教诲。

    彭韩于1948年61岁时,因胆石症复发,病故于重庆大田湾彭公馆,葬于茄子溪彭氏庄园。这些地方,或许至今还散发出彭氏男儿敬祖睦族的深情气息,是多么地值得我们后世去牢牢记取呵!

    当今重彭两会,不忘光贤,秉节轁义,将江北咀金融城二号八层,作两会总部,在整合资源,启动经营的同时,加快了前无古人的《重庆彭氏源流谱》首编,如此非凡之举,将引导重彭60万儿女,齐心合力、共同奋斗,为强族兴国,做出比前人更大地贡献。

    “源流篇”分区县编列,排名不分先后,主要因地域相近、方便互查联宗而定,诚望各地对本篇不全不确之处,予以定正补充为要。

     

     

    附言:

    “总述”系总谱“谱序”、“前言”、“姓考”等后,属于“源流编章”中的重头文章。鉴于占有史料不多,论据欠充分等情况,特将初稿传与大家修改补充。修改意见请在9月20日前传回QQ793383782,或书面寄交家华为要。

     

     



彭氏交流群一: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二: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三: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一: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二: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三:世彭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