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类型

当前位置 : > 彭氏新闻 > 宗氏动态

苏州祖孙状元彭定求、彭启丰:誉满天下,编成《全唐诗》居功甚伟
  • 苏州祖孙状元彭定求、彭启丰:誉满天下,编成《全唐诗》居功甚伟


    每逢高考季,苏州中学考点前总是人山人海,考生在考场内紧张答卷,家长在考点外焦虑等待。
    州中学考点这地方,就是宋元明时的苏州府学,清代的紫阳书院。

    1035年范仲淹买下这地时,占卜的人说「这地方风水好啊,您如果在此造屋,您家以后必定公卿踵出。」范仲淹果断献出地块兴办府学,说:「与其我一家踵生公卿,不如让苏州全城踵生公卿。

    1703年,江苏巡抚张伯行在此地建紫阳书院。1927年,此地成为苏州中学。
    千年府学,当年紫阳,今日苏中,人事代谢,往来古今,苏州莘莘学子依然聪明敏捷,勤学上进。
    而每逢考试季的苏城街头巷尾,苏州人喜欢津津乐道聊高考聊科举聊状元。

    苏州人最喜欢说的一个段子,就是某家出了祖孙状元,祖父对儿子说:「你看你看,你的父亲中了状元,你的儿子也中了状元,只有你不行哇!」

    儿子正正衣襟,对父亲揖手说:「不然不然,我也有胜过你们的地方啊!您看您看,您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强,您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强!」说毕哈哈大笑。

    这个故事说的是苏州葑门彭家祖孙状元,祖父彭定求(1645-1719),康熙十五年(1676)丙辰科状元,孙子彭启丰(1701-1784),雍正五年(1727)丁未科状元。

    其实段子里的故事只是苏州人善意的想象,生活中是没有发生过的,因为彭启丰1727年中状元之前八年的1719年,他的祖父彭定求就去世了。

    但是,苏州人还是喜欢说,一代又一代苏州人的茶余饭后、戏曲弹词,都喜欢讲各种状元故事,申时行、顾鼎臣、文震孟,百听不厌、百讲不烦。

    苏州是状元之乡,历代出过五十一位状元,遥遥领先于全国各地。每一次苏州举子高中状元的消息传来,苏州全城欢庆,张灯结彩、锣鼓喧天,立坊刻碑,状元是苏州人的骄傲!

    苏州人口口相传的状元故事数不胜数,而葑门彭家祖孙状元,总是令人肃然起敬。
    实际上,彭定求的父亲并沒有段子里说的那么弱。彭珑少有才名,顺治十六年(1659)中了进士,一生惟读书为务,人称「吴中醇儒」,道光年间沧浪亭内修五百名贤祠的时候,彭珑也名列其中。
    只是,彭定求比他父亲更出色,十一岁起随父亲攻读程朱理学,并拜清初著名理学家汤斌为师。十六岁开始学习「制艺」,即学写八股文,文章出色。康熙十五年(1676)三月参加礼部会试時,获得第一名会员。

    同年五月参加殿试,策试题目是关于削藩与安边方面的内容,彭定求对答如流,还在最后劝勉皇上努力精进。只因字写得不太好,考官起初把他放在一甲第三名。康熙看到彭定求的试卷,非常欣赏,直接点了他做状元。

    彭定求的儿子在优秀的状元父亲面前,确实有点逊色,但他生出了一个同样杰出的儿子彭启丰。

    在他祖父中状元五十一年之后,雍正五年(1727),彭启丰连中会员、状元,成为吴中科甲盛事。巧合的是,殿试时,他的试卷也像他祖父彭定求殿试卷一样,被置于一甲第三名,雍正帝亲自擢拔他为第一。

    二十六岁的彭启丰状元及弟,少年得志,光耀门庭。


    苏州葑门彭家,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初年时,从江西临江府清江县迁来苏州府长洲县的。彭家起初隶籍卫所。卫所是明代的军队编制,卫所的士兵单立户籍,世代当兵。到了嘉靖年间(1522-1566),彭家出了一个举人,名叫天秩,从彭天秩起,彭家代有登科的,他的儿子彭汝谐,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彭汝谐的儿子彭德先,考上了太学。彭德先的儿子彭珑,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到彭珑的儿子彭定求时,彭家名扬天下。

    在清代,彭家出了十四名进士,三十一名举人,附贡生达一百三十余名,彭定求同曾祖兄弟彭宁求为壬戍科(1682)探花。而彭定求、彭启丰这对祖孙状元则是彭家辉煌的顶点。

    彭定求虽然状元及第,得以为官,但他对荣誉利禄却看得很淡。因为性情耿直,与朝中公卿大夫多合不来,中了状元之后他在翰林任职仅四年,便推托生病辞官归里,从此他斋居静思,独善其身介,潜心研究学问,著书立说。有时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雅集,切磋道学之真蕴。

    机会总是亲睐有准备的人。

    康熙十四年(1705)三月,康熙皇帝第五次南巡,面谕前来接驾的江宁织造曹寅,组织一批翰林来编纂一部完整的《全唐诗》,并钦点这些年在家饱读诗书的彭定求为《全唐诗》总裁。

    这年五月,由曹寅主持在扬州开修书局。参加校勘编纂的除彭定求外,还有1700年的苏州常熟状元汪绎,1697年的会员汪士鋐,1659年苏州昆山状元徐元文的儿子、进士徐树本,等等,总共十人。

    当时已经年过六旬的彭定求来到扬州,满腹学问有了用武之地。他带领翰林们充分利用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和清代季振宜《唐诗》,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拾遗补阙,巨细靡遗。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三月始编,次年十月,全书即编成。 

    《全唐诗》共七百十七卷,收诗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条,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

    唐宋以来,唐诗正以惊人的速度佚失,连李白杜甫这样的名家,所作诗篇也丟失了十之八九,写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王之涣更是只留下了六首诗,更别说普通诗家了。被后世称为「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只是因为偶然的机会,被后人发现。一千多年间,不知道遗失了多少“海上明月共潮生”,遗失了多少“黄河远上白云间”……淹没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佳篇数不胜数。
    胡震亨埋头苦干十七年,季振宜在自家冠绝海内的藏书楼里努力十年,都在努力止住唐诗的流失。而《全唐诗》的编成刊刻,终于定格了近五万首唐诗,留住了唐人风情,我们才有幸体会唐人眼中的春花秋月、水流花落,才有幸看到他们葡萄美酒、马上相逢的豪情,才有幸看到夜半私语、红烛惜别的不舍与深情……
    而编完《全唐诗》的总裁彭定求,默默地打点行装,回到葑门家中,继续读书做学问。

    彭家祖孙状元誉满天下,《全唐诗》编成居功甚伟,但是彭家人的仕途总是平平,也许,老天注定安排了彭家是一门读书种子。

    彭珑1659年中进士后,授广东长宁县知县。在任期间体恤百姓,有仁政,但是因为正直得罪了知府而被诬谄,逮捕下狱。
    彭定求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准备立即动身去长宁看望父亲,临行前,他去求同乡官居给事中、此时正在家休养的杨雍建,彭定求求他给广东省的大员写封信,为父亲说情,杨雍建见彭定求孝心至诚,就答应了。彭定求辞别母亲冒雪上路,跋山涉水,四十多天抵达长宁,行程达4000多里。
    见到父亲后,蓬头垢面的彭定求抱着父亲失声痛哭,围观的人们无不欷歔落泪。彭定求到广州求见巡抚,为父亲辩白雪冤,彭珑终于得以全身而退,回归故里,把他的居室命名为「志矩斋」,端坐其中,静心读书近二十年,潜心儒术,点注四书五经及宋儒诸书,夜以继日。为诸生讲授八股文,引而进之于道。

    康熙皇帝向江苏巡抚汤斌询问吴中士大夫情况时,汤斌推荐的第一人就是彭珑。

    也许是早年经历过父亲的宦海风波,彭定求对官场中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深恶痛绝,在翰林院任职四年便请假回家。

    见到父亲便跪倒在地,说:「儿愿意闭门读书,就象幼年时期初入私塾时那样,希望能弥补以前的过失。」从此,每日鸡鸣即起,读书做学问。

    闲居乡里,彭定求是沒有一点架子的谦谦君子。传说彭定求家翻造房子时,楼房竖屋那天,苏州城里许多人都去看热闹。正当人们纷纷称赞彭家楼宇用料考究、高爽气派时,有一位会看阴阳的先生,轻轻地说「彭翰林楼房太高了点,遮挡了隔壁乡邻的风水,也许会给人家带来不利。

    这话传到彭定求那里,他一听就认真了,立即吩咐木匠师傅把楼房柱子全部锯短一尺。

    这个故事传开,人们对彭翰林更是由衷的赞叹和敬佩。
    苏州清朝初年著名的江南三大案之一的奏销案中,1659探花、苏州昆山人叶方蔼,因为家里欠官府税银一钱,被当时的江苏巡抚朱国治追究,撤职回乡。虽然经过申诉,一年后官复原职,却留下了「探花不值一文钱」的故事。
    彭启丰居然也有类似的遭遇。彭启丰中状元后请假归故里,家中偶有欠粮。县吏将他的名字申报给知县,知县差传票追纳,在票上直书其名,并用红笔加点。彭启丰得票后作诗一首送知县,其中有句幽默自嘲:「自从御笔亲题后,又被琴堂一点红」。知县读诗后很不好意思,连忙谢罪。

    彭启丰在雍正年间中状元,不久担任河南乡试副考官,到任不久便身患重病而返京。雍正皇帝亲命太医诊视,赐给他参药。病愈后,雍正又手书楹联赐他,恩宠有加。

    进入乾隆朝,似乎皇帝并不喜欢他,虽然彭启丰历任刑部侍郎、吏部侍郎、兵部尚书,工作勤勤恳恳,但是总被乾隆嫌弃,四十多年的官宦生涯中起起伏伏,政治上也无所作为,乾隆评价他「从无一言建白,一事指成」,又说彭启丰「人不如其学,学不如其人。

    虽然屡遭皇帝训斥,退休回家后的彭启丰却心态平和,他受江苏巡抚延聘主讲紫阳书院(即今苏州中学)十多年,闲时置身家中茂盛的园林花竹之中,以读书吟哦为乐。
    网师园主宋宗元是彭启丰的妻弟,经常逍遥于名园水石之间,彭启丰的诗文和心境淡若无痕。
    彭启丰常对人说:我为秀才时,从某人家门前路过,那时这人刚刚及第,门前立有斗标,十分显赫。当时从心里感到羨慕。等到我宦成归来再过其家,却已换了主人。后人看待我,就好比我之看待他一样,得不惧哉!
    淡然如此。



彭氏交流群一: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二: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三: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一: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二: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三:世彭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