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类型

当前位置 : > 彭氏新闻 > 最新活动

彭州和阆中曾建古蜀大彭国
  • 古大彭国在什么地方?阮芳在《话说古代方国——彭国》一书中写道:“关于彭国的地理的位置,历史上出现了多处,有多种不同说法,重要的有以下几处。

    ()江苏彭城。据考证,彭城就是现在江苏省徐洲市铜山县。文献记载,铜山县在古代曾经又名彭城,是大彭国的最早封地,发源地。徐洲一带现已发掘许多古代遗址,也证实了大彭国曾在这里存在。

    ()四川彭州。据文献记载和历史考据,彭国在历史上曾经一度由东南迁徙至西南的成都平原,在现在的四川省彭县(今之彭州市)一带立国。彭国只是若干古蜀国中的一个。按现在的地理位置,应该是以彭州市为主体、以广汉市、郫县、都江堰市部分地区为疆土的隶属国。地貌属于成都平原与丘陵山区交合地带,前可进退可守,是古代最适合安邦立国之地。

    () 河南原阳县。彭氏西迁的一支,几经辗转,灭宣方后,武王论功封赏,为表彰韦伯篯遐的功绩,便封韦伯篯遐于其祖先的豕韦地,就在现在的河南滑县东南,仍称豕韦国,有的文献又称韦国、韦伯国。同时又迁封其同宗同族的大彭国后裔于河南原阳县,立为大彭国,又称彭国、彭伯国。

    (四)湖北房县。据众多历史文献的记载,房县曾为彭国域地,并在房县短暂立国。”而据笔者所知,除阮先生所言四处外,尚有甘肃的庆阳。

    通过辑录,笔者认为:古大彭国有六个地方:一是在江苏彭城,本文简称“古徐大彭国”;二是在四川彭州,本文简称“古蜀(彭州新兴)大彭国”;三是在四川阆中,本文简称“古蜀(阆中彭城)大彭国”;四是在河南原阳县本文简称“古豫大彭国”;五是在湖北房县本文简称“古鄂大彭国”;六是在甘肃庆阳本文简称“古甘大彭国”。

    四川彭州——古蜀大彭国

    文献记载和历史考据,彭国在历史上曾经一度由东南迁徙至西南的成都平原, 在现在的四川省彭州一带立国。彭国只是若干古蜀国中的一个。古蜀大彭国建在现彭州市新兴、磁峰镇为中心地带。

    彭州历史悠久,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即有彭人在此生息繁衍,之后立业兴国,建都瞿上(今彭州新兴镇),成为古巴蜀族立国的原始核心部分。

    《华阳国志》说:“蜀工鱼凫于湔山,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移治郫邑”。“湔山”即起于新兴镇附近之阳平山,“郭邑”即桂花镇、隆丰镇、丽春镇、庆兴乡相毗连的“九陇”黄土丘陵。

    按现在的地理位置,应该是以彭州市为主体、以广汉市、郫县、都江堰市部分地区为疆土的隶属国。地貌属于成都平原与丘陵山区交合地带,前可进退可守,是古代最适合安邦立国之地。

    彭州市(以前叫彭县)位于四川省会成都西北部,距成都市区38公里;是古蜀国建都立业的核心地区,自秦汉以来,建县设郡达2000多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素有“天府金盆”、“蜀汉名区”之美誉是古蜀文化发源地之一

    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彭州人在此劳作生息,并开创了湔江文化。唐朝,彭州牡丹扬名天下,南宋著名诗人陆游赞曰:“牡丹在中州,洛丹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现在,彭州已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牡丹观赏基地,牡丹花也被确定为彭州市“市花”。

    彭州市位于东经103°10ˊ-103°40ˊ、北纬30°54ˊ-31°26ˊ之间,属神秘的北纬30°地区。地处成都平原与龙门山过渡地带,山、丘、坝俱全,形成了“六山、一水、三分坝”的自然格局。

    彭州地形比较复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有山地、丘陵、平原,各占全市总面积的50%11%39%。九陇以北是山地区,海拔多在20003000米间,少数山峰达4800米以上。最高峰是太子城主峰,海拔4812米。

    彭州地处龙门山脉南段与成都平原的交接处,北部是群山争拱,风光秀丽的山区,最高海拔4812m

    据《彭县县志·彭州历代大事年表》载:约公元前11世纪至前彭人在境内定居立国。

    又据《彭县县志·彭县名称考》第98页,称:彭县因何得名?……因古彭国得名。持此说者引《尚书·牧誓》“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参加武王伐纣的记载,认为其中的“彭”就是彭县,《大元一统志》载:“彭州即古彭国”。明《蜀中广记》、明天启《成都府志》、清《读史方舆纪要》、光绪《彭县志》均有相同记载。

    彭州为何以“彭”命名?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以岷山导江,出处江山,两山相对,古谓之天彭门,因以名州。”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也有“垂拱二年分益州之九陇等四县置彭州,取古天彭阙之名”的记载。

    何光岳着的《古代彭部族的繁衍与迁徙》指出:……在甘肃庆阳的另一支彭人,曾越过秦岭,从子午谷经今陕西石泉县的彭溪。(参考《水经注》“沔水”,有彭溪。)再越大巴山南迁到今四川彭县,这里平原沃野,最适于定居。光绪《彭县志》卷一沿革志称:彭县在周初为“彭国”。《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三彭州载引:杨雄《蜀记》云:“李冰以秦时为秦蜀守,谓汶山为天彭阙,号曰天彭门。”

    汶山又叫天彭山,大彭又称天彭,就因彭国在此而得名。又云:“唐垂拱二年,分益州之九陇等四县置彭州,取古天彭阙为名。”而罗泌却否认彭县为彭人所迁之地,(《路史·国名纪已》)是没有了解到彭人的繁衍与迁徙,以及有一部分与少数民族融合,所以把华夏和戎蛮的彭划开了。

    彭州历史沿革

    约公元前11世纪至前,彭人在境内定居立国。7世纪(商末周初)约公元前7世纪,杜宇战败鱼鳬,建立奴隶制国家,并称望帝,正式建都郫,后又移治瞿上。

    约公元前6世纪,开明氏取代杜宇族的统治,建都广都。开明九世,始造成都。

    19931118日,经国务院批准,彭县撤县设立彭州市,1228日召开大会隆重庆典。辖16镇、12乡,从此彭州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历程,彭州以牡丹作为市花。

    彭州市面积1419.6平方千米。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770749人。2004年底,彭州市辖20个镇(天彭、隆丰、敖平、九尺、蒙阳、新兴、通济、丽春、磁峰、桂花、军乐、三界、升平、红岩、致和、白鹿、龙门山、丹景山、小鱼洞、葛仙山),54个社区委员会、435个村委会;面积1419平方千米,人口密度548/平方千米。

    彭州,自古以来以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养生大家所推崇。传说古时最长寿的彭祖就因创建了古彭国而成为彭州鼻祖,他的长寿,也得益于这方灵动的山水。

    据彭州的丹景山牡丹展厅介绍:天彭牡丹历史悠久,商周时期,彭祖在丹景山寿阳山乞寿,发现了牡丹,并以牡丹配制丹药。并有专门的展板描述:彭祖是天彭牡丹的发现者,是中国牡丹最早的应用者。

    丹景山顶望陇台乃古蜀先王登高望陇之所,俗谓望乡台,是观赏彭州飞来峰群最理想之处,还可远眺“蜀山之王”贡嘎雪峰;有辉煌的皇家宫阙——金华寺;有唐朝悟达国师洗愈“人面疮”的三昧水;有神秘诡谲的彭祖乞寿的寿阳山;有惟妙惟肖传说神奇的纱帽石;有皇家象征的明代华表;有全国首见的石刻珍品“石麒麟”;有众多与自然山石融为一体的摩崖石刻等等,是观光、度假、朝圣、考古、科研的旅游胜地。

    在彭州有不少关联彭祖的传说,如《可爱的彭州》《今日彭州》中有:《献雉封国乐天彭》《古彭国与古蜀国的传说》《古蜀国鳖灵的故事》《天彭牡丹的发现者——彭祖》《彭祖乞寿处》《彭祖获寿湔江岸》等等。

    彭州(原彭县)即古彭国已是不争的事实。古时彭州所辖范围包括现广汉三星堆,彭州距广汉三星堆仅有10公里。关于彭州与三星堆、古徐州彭国与三星堆的关系由彭铸执笔、彭商泽与余参与撰写一论文——《古(徐)蜀大彭国与三星堆青铜文明关系初探》,在200610月徐州召开的第七届世界彭氏宗亲联谊大会的彭祖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交流。

    20061018日全天和19日下午,2006年中国徐州首届彭祖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徐州市国际会展中心3楼会议室举行,彭铸代表撰稿人在会上宣读了该论文,受到朱浩熙等与会专家学者的首肯、好评。

    阆中——古蜀(阆中彭城)大彭国

    在《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记载,“巴郡,秦置。属益州。户十五万八千六百四十三,口七十万八千一百四十八。县十一:江州,临江。莽曰监江。枳,阆中,彭道将池在南,彭道鱼池在西南……”

    阆中市历史悠久,人文渊薮化育了五千年以上的灿烂辉煌的人类文明史。阆中自古为中华本源文化源头之一,是伏羲女娲人祖孕育地。《辞海》和成书于汉初的《山海经•海内经》、《越绝书》均有记载。古“阆圜福地”即“天帝藏书处”指的就是阆中。

    “阆中”一词属于汉语政区地名。阆中之“阆”属阆中专有,查商务印书馆1992年重排本《新华字典》注释第270页:〔阆中〕县名,在四川省。《汉书•地理志》记阆中县曰,彭道将池,在南,彭道鱼池,在西南。《寰宇记》云,其山四合于郡,故曰阆中。城址在一平原上,四面高山围绕犹如高门,故名。按:汉许慎《说文解字》云,阆,门高也。

    又据《保宁府志》引《寰宇记》谓阆中因阆水纡曲,经其三面(嘉陵江古称西汉水,巴人呼为“阆”),《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三》亦谓阆中县,属巴郡,宋白(字太素)从水曰:阆水纡曲,经其三面,县居其中,取以名之。从风水角度看,古奥、神异的阆中因阆山四合,阆水纡曲,城在阆山、阆水之中的天然地形而得名。

    阆中城建历2300余年传承至今,以“阆苑仙境”扬名,语义自然具备了深邃玄奥的易理哲思而盛名不衰,一直未曾更换其名。阆中市〔langzhong shi〕地处东经10541-10624分,北纬3122-3151分之间。

    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嘉陵江中游,四川盆地北缘,幅员面积1878平方公里,市区平均海拔328-888米。自古以来的两条出川交通要道——金牛道、米仓道和南北水旱码头交汇于此,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构成了川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国道212线(兰州-重庆)与省道302线(万县—阿坝)交汇点。地势呈燕尾槽状多层次梯级地形,东西北部高,中南部低,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嘉陵江从北向南流经石子乡、保宁等13个乡镇,过境流长59.45公里。东枕巴山、西倚剑门:山脉分列江东西,东为大巴山脉,西为剑门山脉。市辖保宁、七里、老观、彭城、龙泉、江南、木兰、天宫、千佛、博树回族等23484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86万,城镇人口23万,城区人口约16万,以汉族为主,另有汉、回、蒙古、藏、彝、布依、朝鲜、满、侗、白、土家、傣、高山、水、苗、羌、瑶等20个民族。19846月阆中被列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古城,198612月国务院批准阆中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发展迅猛。

    阆中还有兰家坝新石器时代、南池遗址、朱家山商周文化、古彭国遗址、张仪城遗址、王家嘴汉城文化、古驿道和古县城遗址、南门口明城墙等早期人类居住活动遗址和农牧渔业的开发遗迹,多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再来看看相关史料、考古发掘、学者之见。

    彭城之名见于县志,《阆中县志》云:“彭城铺在县南二十五里。” 彭池之名见于《文纬书谶》:“巴西郡治,有彭池大泽。”彭道将池之名见于《汉书〈地理志〉》,《阆中县志》也有记载:“南池在高祖旁,东西四里,南北八里,彭道将池在县南十五里,今之七里坝也。坝在四山之中,横阔七里,故有是名。自汉自唐,堰大斗小,斗之水灌田,后堰坏遂成平陆。”

    《县志》引《汉志》注云:“彭道将池在南,彭道鱼池在西。又,彭道将池即南池,鱼池即郭池。”知巴西郡治的古“彭池大泽”即今七里坝的彭道将池和南池。可见彭城这一地名在历史上确实是存在的,而且十分古老。

    据《阆中志》记载,在阆中的几处遗址均与彭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古彭国遗址] 位于彭城镇的彭城坝。1979年考古发现战国至秦汉时期遗址,地处嘉陵江右岸台地。当时的“国”是指的部落,氏族。此部落曾同巴蜀其他七个部落一道帮助周武王伐纣,故《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

    古彭国是以象为图腾的部族,后来巴子国被楚所逼,从江州、合州一直退到阆中,在退避过程中灭了彭国,而巴人是以蛇为图腾的。故此,有“巴蛇食象”的说法。阆中的巴象鼓,或源于此。《汉书•地理志》把彭城东北面的大泽称为“彭道将池”,《后汉书•郡国志》又称“彭池大泽”。

    [南池遗址] 古称“彭道将池”,包括七里坝和马池坝整个区域。杜甫寓居阆中时,南池尚是汪洋一片,有《南池》诗写“峥嵘巴阆间,所向尽山谷。安知有苍池,万顷浸坤轴。”和当时岸边的汉王庙之巫祝炽盛。

    四百年后,陆游过此,南池也升为平陆,诗人吟诗叹曰:万顷苍池事已空!按《路史》记载,上古华胥部落曾出没此间,这一带古称“慈凫(即伏羲之倒音)乡”。南岸有范目宅,范目曾封慈凫乡侯,还有汉王庙,新亭碑,长青寺等,南池畔有众多传说可以作一印证。阆中还有张仪城遗址、汉城遗址、古县城奉国、思恭、充国等遗址和古驿道遗址。

    [奉国大米] 产于老观镇山区,早在商周时期老观大米就是彭国、巴国贵族宴飨及馈赠佳品。三国张飞镇守阆中,老观大米成为送往成都的贡品。公元555年,西魏恭帝于老观设置奉国县,老观大米作为皇室贡米正式定名“奉国大米”。

    《唐书》载:阆中郡岁贡绫、绢、绸、毂等……其中的“毂”主要来自老观,唐宋元明清以来奉国大米一直作为贡物外销。1949年以后,还出口欧洲、美洲、东南亚各国。

    据四川大学著名历史学家任乃强教授考证,商周时期,阆中为彭国之都城,后世还有彭城乡地名一直沿用至20世纪中叶。

    80年代,国务院在审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时,张鼎铭先生1900年生于阆中,他为家乡写了几首旧体诗,其中有“阆中歌二首”:阆苑蓬莱古并称,滕王古亭几代新。开元铁塔垂千古,武曌铜钟响近邻。唐代状元传二尹,宋朝才子称三陈。屏山如锦嘉陵绿,一片欢声洗客尘。

    人杰地灵在阆中,汉代落下传长公。彭国助周灭暴纣,賨(cóng)人佐汉定关中。杜甫寓留草堂寺,张飞墓存桓侯宫。阆南桥边张宪里,至今行人吊精忠。

    2006年底,伏元杰在《阆中彭城遗迹及其历史渊源》一文中,提出彭族的族属问题。伏元杰认为,阆中古彭城国(彭道将池)的居民应是来自川东北的古彭族,而不是一些学者所说的“来自今江苏的徐州。”其理由是:史载彭族被封为大彭的先祖三兄弟是神农氏族,与蜀族是“兄弟”。

    以下五段文字是学者伏元杰先生有关彭祖和古蜀阆中古彭国的论述:

    陆终的第三个儿子叫钱铿,又称彭铿。《山海经〈西山经〉》:“华山之首曰钱来之山。”人们大都认为《山海经》中的钱来山是彭铿的故地。秦岭古称华山,从《山海经》把钱来山排在太华山和小华山之东来看,钱来山当在今秦岭最东面的华山附近。而发源于秦岭、流入汉水的金钱河源头应当就是钱来山所在。钱来山和山下的金钱河流域当是彭祖钱铿的故地。

    金钱河东南的湖北有南河,南河古代称为彭水。南河发源于神农架,相传,神农曾经在这里尝百草。祝庸立国于此,《华阳国志》中的庸国和《水经注》的上庸郡都在神农架附近鄂西竹山一带,神农氏首领称祝融,祝融又叫祝庸,庸国是祝庸之国。最早的彭国应当就在湖北的南河(古称彭水)一带。

    金钱河的西南四川城口县到陕西紫阳县之间有任河,任河古代称彭溪。它应是由湖北南河古彭国迁地,阆中古彭国可能就由湖北南河迁川东北任河再迁阆中的……阆中古彭国应是来自于川东北任河的古彭族。

    伏元杰先生还认为,彭国后来从阆中神秘地消失了,彭国离开阆中可能与巴国和开明氏迁阆中有关。据《阆中县志》记载“周初,阆中为巴子国别都。”巴国是一个大国,且与彭国族系不同,彭国是神农族系,巴国是伏羲族系。

    《山海经〈海内经〉》云:“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此“太皞”即伏羲之号,《路史〈后纪伏羲氏〉》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路史》不称“太皞”,直呼“伏羲”。

    让史学家看到一线曙光的是清光绪编修的《彭县志》,该县志载:周初,彭县建天彭国。“如果把周初彭县建天彭国与巴子国迁阆中两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就会让人豁然开朗。”伏元杰认为,是由于古天彭国都城迁到了广汉,古天彭国人成就了三星堆文明。

    伏元杰的这一观点被众多学者接受。虽然这个天彭国到底是来自甘肃的彭原,还是来自阆中,此前没人去研究。伏元杰认为天彭国源自阆中,是阆中彭国消失的谜底所在。理由为:同甘肃彭原相比,阆中离彭县近;彭原之彭国周初还在随武王伐纣,不大可能同时在彭县建天彭国;阆中彭城遗址属商代,阆中彭国从阆中消失的年代与彭县建天彭国时间相吻合。

    人们从现有的出土文物发现,早期的川西有蜀无巴,巴族的势力是后来从东往西扩展的,开明氏正是在这一形势下,由东迁到西,并在川西最终灭亡了天彭国。二十一世纪初文物间,在阆中彭城进行发掘,阆中古城地下城已露出冰山一角,其“庐山真面目”将随着正式发掘的展现我们所希臆得到的更多的铁证。

    总之,专家认为,从已有进展情况看,4000年前的彭城人类活动频繁。那末,那是不是古彭国人在此留下的遗迹,我们将拭目以待。

    阆中是我国公布的文化名城,加之史书的记载和当地考古的发现,阆中县境有“彭城镇”在这里古彭人频繁活动(2009年阆中考古的报导语),这是徐州之外,第二个有叫“彭城”的地方。在阆中建过古彭国——四川阆中彭城应是古彭国之一。



彭氏交流群一: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二: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三: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一: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二: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三:世彭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