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类型

当前位置 : > 彭氏新闻 > 最新活动

泉州洛江虹山彭氏演绎千年“德门积庆”
  • 泉州洛江区虹山彭氏历千年繁衍而成闽南望族,其族以“积庆堂”为堂号,“欲积善以遗后人,使其庆流后世于无穷”。《虹山彭氏族谱》自首修至今,跨越800多年风雨,卷帙浩繁、史料翔实,是极具代表性的闽南姓氏谱牒之一。

    肇基虹山繁衍昌盛

    洛江区虹山乡一带重峦叠嶂,若游龙盘踞,境内有海拔803米的白虹山和落差百米的瀑布与古森林。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曰:“按郡城,山脉起于白虹,晋邑得郡山之正干,自白虹而下为尖峰……白虹山,在郡北百余里,其脉从仙游、永春交界之鹁鸽岭发出……以其垂瀑如虹,故名。”由于白虹山正处于古代晋江境内山系的中央位置,又是郡脉主峰,故其山峦伏围之地又被称为“晋江中山”。

    《闽书》记曰:“山有白虹漈,有龙潭,岁旱祷之,云气升潭中,如虹,三日内必雨。”因此,古人认为白虹山为真龙所居,龙脉起点。明代何乔远曾题诗赞曰:“红日照大地,飞雪白纷纷。道者偶来此,雷霆殊不闻。”(此诗被《晋江县志》误录为苏濬所作)声色备至,引人入胜,石刻尚存。

    到了清代,曾任福建水师提督的倪鸿范也慕名而至白虹山,并写下《咏白虹山》一诗:“奔腾南下气如霓,众脉分支东复西。形势直随青汉迴,翠光还与白虹齐。岩崖错落云相映,林木参差鸟欲迷。几度攀跻登绝顶,等闲拾级是天梯。”把在白虹山游历所见山景,写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据虹山乡原党委书记彭金亮介绍,虹山彭氏衍自河南光州固始县,彭氏先祖在唐僖宗时随王潮入闽,初居泉州,后迁到城西的南安;自彭枨起迁到晋江中山(今虹山)肇基,“舍于瑁峰山下居焉”,族人遂尊彭枨为虹山彭氏一世祖。由于彭枨落宅晋江中山,虹山彭氏亦称中山彭氏,自此繁衍不息,迄今已逾千载。

    家庙庄严胜迹钟灵

    虹山彭氏家庙位于虹山乡白凤村内,这里绣壤交错,烟火互接,鸡犬相闻,犹有古人所说“合万户如一家”的感觉。家庙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肇建,其地原为彭枨卜居虹山的祖宅。今观彭氏家庙,五开间三进,硬山式闽南传统古建筑风格,坐申向寅,状若双凤,燕尾翘脊,庄严气派。前院往西北方向侧开一门,据传中华彭氏的始祖篯铿(即彭祖)被帝尧封于彭城(今徐州),故全国各地彭氏祠堂有朝向彭城一说。门前有柱联:“钟灵虹山世代衣冠盛,毓秀漈水永年兰桂馨”。信步而入,来到一个埕院,这里的围墙以绘画和文字的形式展示着虹山彭氏祖训,令人耳目一新。


    家庙大门做单塌寿处理,廊下更有“祠卜中山地利人和钟灵毓秀,宗肇固始海阔天空起凤腾龙”、“奕奕堂基荣祖德,绵绵瓜瓞仰宗功”等柱联,细述千年来氏族的繁衍。祠堂大厅内更是联对众多,如“皇恩浩荡御笔钦题耀青史,瑁岭巍峨名臣赞誉勉后昆”、“唐宋振家声制诰安抚侍郎文武衣冠一堂盛,明清昌炽派尚书方伯都史忠贤节义百世芳”等,一字一句地述说着彭氏一族在人文宦迹方面的重要成就。

    1992年,迁衍印尼、台湾的虹山彭氏宗亲鸠资重修家庙时,还在地下发现了宋代地砖等物,这更让人对家庙悠久的历史添了一份敬意。彭氏家庙附近相传还有三胜迹:其一是家庙所处的岱瑁山(即瑁峰山)。据彭氏族人介绍,此山“郡山正脉,双凤交下,龙腾凤舞,瑞祥胜地”,始修于宋的《虹山彭氏族谱》称:“有山曰瑁峰者,斯地之镇也,清奇秀伟,屹立不群,而彭氏之堂适枕于其下”,以清奇著称的岱瑁山,如今成了海内外中山彭氏心目中的“圣山”;其二是家庙前的两口“冽泉井”。这两口古井人称“凤眼”,光看外表,除井磐古朴光滑外并无异常。据族人彭天津讲述,旧时家庙前廊檐上长有笔须草,他在孩提时代很淘气,常邀三两小伙伴爬上廊檐玩耍,拔笔须草自制毛笔,一旦摘下笔须草,不出三日“凤眼”就会汩汩地溢出清泉来,屡试不爽。乡中老者训斥称,这是拔了“凤眉”,故而“凤眼”会流泪。传说每逢国家、家族大事,“凤眼”亦会流泪,世代相承,成为一奇;其三是家庙右前方的“子母桥”。据彭金亮介绍,此桥古称“白虹桥”,现俗称“祠堂桥”,自古石拱桥连通南北,技艺精湛,具体建造年代殊难考究。后世在其上又加建一石拱桥,更长更宽,但不忍拆除旧桥,故而形成两桥相护相托之奇观。桥下有明代花岗岩石碑,正面刻着篆体“爱草园”三字,背面刻有“化龙池”字样。离桥不远的民居旁还另有一方石刻曰“小蓬莱”,据说也是明代之物,为古代虹山彭氏族人茶园的附属物。

    九修谱牒昌显宗光

    《虹山彭氏族谱》始修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是由当时的六世祖、迪功郎彭朠首修的。随后,在明嘉靖八年(1529年)、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万历五年(1577年)、崇祯九年(1636年)、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以及1931年,先后有过7次续修。近几年,族裔彭卜雄、彭国胜又先后率众进行了第8次续修,现在族人正在加紧校勘整编中。800多年间,历经9次修谱,方使族谱内容得以较完整地世代保存下来,这不能不说是虹山彭氏一脉的沥血之作了。1931年修的《虹山彭氏族谱》全套共23册(卷首1册、宗支卷4册、世纪卷18册),称得上卷帙浩繁、史料翔实。

    记者在浏览卷首时发现,族谱内竟然收录了“宋丞相文天祥拜彭氏百岁母诗”,此诗曰:“丽日萱花照五云,升堂丰采见咸淳。蓬莱会上逢王母,婺宿光中现老人。雨露一门华发润,江山四座彩衣新。只将知岁苓为寿,再住人间九百春。”但是虹山并没有流传文天祥到访的故事,这是怎么回事呢?在查阅资料后得知,此诗原是文天祥在江西时,瞻仰徵君祠留下的。“徵君”即唐代江西著名隐士、彭姓江西始祖彭构云。天下彭氏源出一宗,为此虹山族谱才收录该诗吧。

    虹山彭氏族谱的首修者六世祖彭朠,在族谱中也留下了一篇珍贵的《温陵中山彭氏族谱自序》。序文称:“予于大宋乾道庚寅年元日贺岁,见子姓稀疏寥落,咨嗟不已,因取祠内神主考究推排,乃知为士、为农、为商、为僧者,代不乏人。惜乎今之未能光前振后,因而谱之。使子子孙孙知木之本、水之源,冀有隆而勿替,有引而勿绝,以继监仓、司户二曹及安抚之遗风,无负厥初,是则予之志也,爰为序。”道出了自己倡修族谱的原因。文中的“监仓、司户二曹”为虹山彭氏二世祖彭相龄、彭相荣,即彭枨的长子与次子,二人曾分别任福州监仓曹和广州司户曹,故有此称呼。而“安抚”指的是相龄之子彭烨,他曾出任团练节度使、高州安抚使。此三人都是宋时虹山彭氏的杰出人物。

    古有言“德门积庆”,意指行善积德的人家,福报也会源源而至。虹山彭氏的堂号初为“爱贤堂”,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 改为“积庆堂”,同样是“欲积善以遗后人,使其庆流后世于无穷”的意思。在族谱中,我们见到了一篇撰于明成化元年(1465年)的《积庆堂记》,该文的作者是晋江县儒学训导林宪。当时,彭氏族人彭孔异捐钱粮重修祠堂,林宪对此不吝赞誉,在《积庆堂记》内表示:“吁孔异氏,不独以善承乎祖,而且以善教后人;不独以善积于家,而且以善积于里。其积善非浅浅,而余庆殆未艾也……予观彭氏既积善于先,今裔孙又积善以继于后,盖积善之堂,将相垂于无穷。自一世以至千万世,其流积愈多,而流庆愈远乎哉。”点出了彭氏“积庆堂”的教化功能,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

    在族谱由宋至清接近20篇的谱序中,我们从撰写者的名录中还发现一个熟悉的姓名——富鸿基。富鸿基是明末清初晋江人,由于当过翰林学士,故泉州人常称之为“富翰林”,在清代官至礼部右侍郎。他也为彭氏族谱撰写了《慎所君重修族谱序》。“慎所君”指的是彭俞鼐,别号慎所居士,与富鸿基同属一个时代。从行文中,可以看出那时彭、富两家还是“通家”,即世交之家,这为研究泉州名门望族之间的结交关系,又提供了一条新线索。

    十训遗世善有余庆

    “在《虹山彭氏族谱》中,有十条祖训遗世。”彭金亮告诉我们,这十条祖训简而言之即为:一正人伦、二尊师傅、三谨祭祀、四保家业、五支门户、六敦宗族、七恤孤寡、八礼宾客、九睦邻里、十崇俭素。在虹山彭氏向外不断派衍的过程中,此“十训”也始终相伴,起到时刻警醒族人的作用。“这祖训所传递的信息,明了而又深刻,且促人修善向上,可谓传家之宝。”


    千余年来,虹山彭氏子孙繁衍,人才踵接,而且热心公益、善积于里。宋淳熙八年(1181年),族人彭映与僧白昕始建龙潭拱桥,造福乡里,此事被载入《晋江县志》,此桥迄今尚存。清道光年间,族裔彭建立下虹山《水尾树碑》,禁止乡人私自砍伐林木,提倡保护生态环境,遂成泉郡典范。时至今日,海内外彭氏族裔同样心怀故土,他们捐款造桥、修路、建学校、建医院,捐修家庙、宗祠、祖厝,捐资成立虹山乡慈善基金会,赤子情怀,感人肺腑。

    虹山彭氏自古尊师重教,诗书传家,虹山书房、洋厝书房、黾庵书房等古迹尚在,这些便是佐证。在安抚使彭烨之后,历代以来涌现了兵部侍郎进士缜公,宣议大夫如高公,徽猷阁侍制进士卿月公,州同知克明公、长青公等一批古代名宦;而在当代,大学校长、学院院长、教授、高级研究员等精英人才,同样层出不穷,真正体现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内涵之理。

    “依古制,我们虹山彭氏每年于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举行春、秋祭祖大典。这样的活动如今已经成为联系海内外宗亲不可或缺的纽带了。”彭金亮这样说道。



彭氏交流群一: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二: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三: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一: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二: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三:世彭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