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类型

当前位置 : > 彭氏新闻 > 宗氏动态

隐藏的中国这个彭氏长寿村揭开神秘的面纱
  •         相传,大朗彭氏九世祖锣寿公是一名“风水先生”。他四处游历,寻找一处好地方建基立业,遍访大山、几经寒暑,终于在琥珀坑十里外发现了一座巨岭。这里盘结郁翠、灵气独钟,被当地农人称为“华盖岭”(又名“黎贝岭”,原有黎姓居住)。锣寿公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决定迁居于此,从此彭氏子孙就在黎贝岭一带开枝散叶。

           也许是遗传了“彭祖”的长寿基因,大朗彭氏从古到今出现了许多“寿星公”。翻阅下彭村新修的族谱,人们可以看到一份仁寿题名,上面记录了如今该村八十岁以上的耆老,其中九十岁以上者近十人,还有“百岁老人”。


    东莞彭氏源于陇西堂


           彭氏发祥于四川彭山县,后世子孙聚居于甘肃陇西,故又称陇西堂彭氏。至唐代彭构云为礼部侍郎,其子孙居于江西吉水。宋代彭震峰,名延年,字舜章,原藉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延福乡,曾就任广东潮州刺史时,宋神宗时奉旨出使契丹,立下大功。晚年携家眷来潮州,隐居揭阳浦口村,从此子孙繁衍闽粤各地,彭震峰成为彭氏南迁闽粤的开基祖。他留下的家训,记录在族谱家谱中,成为广东福建一带彭氏子孙代代相传的精神原动力和行为准则。

           据《东莞市琥珀坑彭氏族谱》(2000年)记载,东莞彭氏属于陇西堂。北宋时期,江西人彭延年隐居潮州揭阳县,为彭氏广东始祖;其有后人迁居各处;南宋宁宗开禧年(1201年),彭应春从浙江到广东南雄任职。后迁宝安,再迁居琥珀坑(又称马坑,即今东坑彭屋)。即现在的彭屋村。彭应春就是彭屋彭氏的一世祖。


     大朗彭姓的来源


            明代举人黎时昌在《寿左泉翁彭先生七旬开一序》中赞道:“粤东彭氏,宝安右族也。先世科甲名贤光照国史,志于郡邑,代不乏人。”彭氏入莞始祖彭应春,乃彭震峰之九世孙,号云溪,南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年)中举,被派往广东南雄当教谕(相当于市教育局局长)。嘉定十三年(1220年)致仕后居留珠玑巷,嘉定十六年(1223年)从珠玑巷迁往宝安(东莞旧称)彭屋基,在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年)再迁至琥珀坑(又名马坑),为琥珀坑三大姓之一,即今之彭屋村。彭应春被尊为东坑、大朗一带彭氏一世祖。

           至九世祖时有锣寿公,字宪章,生于明宣德十年乙卯(1435年),终于正德十五年(1520年),享年八十五岁。相传锣寿公习堪舆之学(风水学),怡情山水,希望找一处好地方建别业以为创基之址。于是纵步名山,流览风土,几经寒暑,终于在离琥珀坑十里许发现一个巨岭,盘结郁翠,灵气独钟,问及农人,告知此为华盖岭,又叫黎贝岭,原有黎姓居住。锣寿公于是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决定卜居此地。锣寿公次子义聪公生于明成化七年辛卯(1471年),终于嘉靖二十二年癸卯(1543年),年轻时随父来黎贝岭在黎姓屋边寄住,后遂在此娶妻安家,因其经营豆腐生意,故后世子孙亲切称其为豆腐公,而追尊其父锣寿公为下彭村始祖。后来彭姓子孙繁衍众多,而地狭人稠,故黎姓于清中后期陆续迁出。此处于是改称下彭坊,但仍保留黎贝岭的村名。


           另外,上彭村彭氏是从茶山彭屋迁来的,五世祖彭啟远在明朝正统年间迁来此地,立村有约580年,从前村中有啟远彭公祠一座,祠联为“源出茶山燕翼诒谋高德泽,派分贝岭宗支奕叶留书香”。大门联为“茶山派衍,贝岭流芳”,正堂中央高挂“庆餘堂”堂匾。


    【姓氏源流】


           彭氏是中华姓氏中一个十分古老的姓氏,彭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第32位,人口约630万。相传彭姓的得姓始祖为“篯铿”,尧帝时被派往岂鼓邑管理这个地方。该地人民擅长造鼓。大凡擂鼓,每次节奏为“三通”,即击鼓时发出是“嘭嘭嘭”的声音。如果把“鼓”字去掉右边的“支”再加上三撇(寓意击三通鼓),便成为“彭”,发音恰与鼓的响声相吻合,极富内涵。因篯铿守土有功,尧便封他为武安君,世代管理岂鼓邑,并把该地改名为彭城,号大彭氏国。篯铿就是后世相传享寿八百岁的彭祖,是华夏族高寿的象征。


    【姓氏版图】


           太平馆曾是东江游击队情报站

           在下彭村彭氏宗祠左边,紧挨着的一间店铺,这里正是太平馆旧址,如今建筑物已被改建,已非本来面貌。


            村民记忆中的太平馆,是一间青砖包面的砖瓦房,中间有一个天井,井边有几个小炉灶,这里曾是村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太平馆兼有更馆和巡丁馆的性质,在村中负责防火防盗,故此太平馆的人员全为青壮年男性。另一方面,旧社会由于贫困,有很多青年到了结婚年龄却没有财力娶妻,太平馆作为一个农村互助组织,即大伙每人凑一份钱,积小成多,集中起来后借贷给需要结婚的男子作娶亲用,日后再低息归还。

        

          太平馆还有一段“红色故事”。1943年的一天,一位身材高大的陌生人来到彭杨新家,这人叫马朴,斯斯文文,他是东江纵队第三大队邬强大队长辖下部队的一名指导员。彭杨新鱼肉相待,热情接待了这位客人。当时只有14岁的彭本和先生不知道这人是什么来历,找祖父有什么事。他只知道这位客人和祖父谈了很长时间。客人走后两天,一群知识青年来到太平馆居住,只见他们在门楣上写下“农业大学”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彭本和后来才知道,这一群青年都是东江游击队的地下队员,来到这里,外面以教学为掩护,实际是作情报收集站。据当时经常为这里游击队员送信的本村人尹女介绍,(他原是本村一位媳妇的弟弟,后来跟姐姐来到下彭村,遂入籍定居下来。)他经常来往于杨梅树村、下彭村等村为人理发,他到杨梅树村联络时所用的接头暗号就是“望远镜”,杨梅树村负责监视寮步一带的日寇和伪军的情况,太平馆则负责监视大朗、黄江地区的日寇和日伪军。由于距离时间太久,有许多东西都忘记了,彭本和只记得经常和他说话的有一个叫乐仔,一个叫李仔,因他一家八九口人就住在太平馆后面。他祖父是当地一位颇彪悍的人物,所以游击队找到他祖父,意思是请他暗中协助的意思。

        

          彭本和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位三十出头的很有修养的中年人经常来这里,陪他来的还有一位短发的女青年,眼睛明亮,娴淑得体。后来才知道这是后来曾任东莞县长的袁卫民和他的夫人曾玲。袁卫民在东莞中学毕业,曾在香港教书,后来参加革命,是一位满腹才学的革命领导人。曾玲原是一位海南红色娘子军出身的巾帼英雄,曾任常平区区长。

        

          太平馆的革命情报站一共存在了一年多,临近抗日胜利才撤出下彭村。它为革命中贡献了大量及时有用的军事情报,是下彭村的一座革命丰碑。

        

    下彭旧围历经岁月洗礼仍保存完好

        

           围门,麻石古巷,已有半个世纪之久的旧民居……下彭村旧围风景仿佛有一种穿越岁月的宁静,这里是难得保存较好的古村落之一。在入围门右侧角落有一神台,奉有一座神像,守护着这个古村。

        

          经过岁月的洗礼,古巷麻石上的条纹依然完整光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村中原有一座古庙叫三界庙,相传建于明末,因当时瘟疫横行,农业收成也不好,为祈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遂集资建了这座古庙。曾供奉着三界公、金花夫人、龙女、招财童子等神像,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本村善男信女都会来这里上香拜神。2002年因松山湖开发,此庙被拆除。

       

           村中有彭氏宗祠,又称义聪彭公祠,为祭祀十世祖彭义聪的地方。祠前原有头门联:“琥珀冠裳宗祏远,黎山奕叶世家绵”,表明了下彭村彭氏的来源。堂后进左房联:“联吟夜月诗无草,兆梦文思笔有花”;右房联:“窗映王梅书映雪,池生春草笔生花”。

        

           现祠堂门外有石柱长联:“平岭峙堂前虎琚低眠起伏单堤砂展案,大源开局面龙盘暗拱廻环万派水朝宗”。此联点明了宗祠所在位置、附近地形地貌。最有意思的是祖宗神楼上的一副对联:“蝠梅麟菊,鹿柳熊莲。”这对联听说以前是用图案画来代替意思的,联语不用字来表示。蝙蝠、麒麟、梅花鹿、熊都是古代祥瑞的动物,寓意彭氏子孙福禄寿全,兰桂腾芳,这是东莞地区很少见的对联形式。

        

    【姓氏传奇】

        

    大朗彭氏是长寿之乡诗礼之族

        

           可能是遗传了始祖彭祖的长寿基因,本地彭氏从古到今出现了许多寿星公。从下彭村新修族谱中,我们看到了一份仁寿题名,为现今八十岁以上耆老,其中九十岁以上者近十人,甚至有一百岁的。另据东坑彭屋那边的族谱记载,仁寿题名中明清至民国间八十岁以上者竟有四十多人。

        

          难能可贵的是,族谱中记载其十四世至十八世一连五代祖孙都有诗篇留下,可谓诗礼之家,五世其昌。这些诗计有十六首:其中(长房)十四世大绶(号左泉)有五言律诗《虎门》等六首,其子良贵(字若璘)有七言律诗《新馆落成与子一鸿课读自赋》等四首。又有十六世一鸿公(字子渐)的一首《贺友刘兆昆新燕》,乃其贺好友刘兆昆新婚燕尔之作,一鸿弟壮猷 (字子佳)的两首五言排律,其中《五日食角黍有怀三闾大夫》,乃在端午节食粽怀念屈原之作。又有一鸿之嗣子国祥(号芳尚)诗两首,其中《喜孙梦龙游泮》,乃表达孙儿考入县学秀才的高兴之情。十八世朝份公,有《赋得好鸟枝头亦友朋》一首。

        

           这些诗的发现,为大朗地区氏族所少见,十分难得,表明了彭氏是一个诗礼之族。这一族中,下彭村十五世祖左泉公祖孙三代为邑庠生(秀才),十九世彭梦龙为国学岁贡生等。与封建时代许多大姓氏族一样,在《彭氏族谱》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族规:族中子弟考中文秀才的,奖花红银六两;考中武秀才的,奖花红银三两……文举上京应试者助路费五十两等,激励着彭氏子孙一代又一代读书求学,考取功名。

        

          黎贝岭村原分三围两姓,解放前由于村民生活困苦,自然无力供子女读书,带来了文化的落后,村中文盲多,妇女基本上是文盲。而村中私塾请来的老师素质低劣,故此教学无质量可言,一直培养不出什么人才。

        

          1943年,莞城人士游士元先生因避寇来到上彭村,他学问渊博,又曾接受过新式学堂教育,村人于是重金礼聘他担任本村私塾教师。他教学方法好,责任心强,短短一年多时间就培养出多位有文化的学生,如彭庆容、彭胜枝、彭灿深、彭佛全等,都先后考上莞中(当时莞城沦陷,莞中迁到常平屋厦办学)。

        

         1944-1945年间,下彭村因仰望游先生学问人品,高薪礼聘其到村中任教师。彭帝轩、彭本和、彭志明等亦先后考入莞中。

        

           彭灿深老师今年已经88岁,他回忆当年游老师的教学尚记忆犹新:“他个子不高,但很有学问,教学很有方法,很有耐心。国文方面,先抓认字,以为识字是各科之基础,每天学20个生字,要求四会:会读、会写、会解、会用。而且十分注重写字,要求学生用学纸(宣纸一类)每字抄10次,第二天必定默写前一天学过的生字。他不但教国文,还教珠算、数学、社会(地理、历史、自然合科)等。当时全村学生全集中一个地方学习,实行大复式教学,即上完一年级布置好作业,再写二年级……一个上午下来,游老师累得满头大汗。

       

             游老师在上、下彭坊播下了文化的种子,在1944-1946年间,一连三年都有彭氏子弟考上东莞中学(在周屋厦),使上、下彭坊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之乡,后来该村出了多位中小学校长。如彭志明曾任大朗中学副校长、彭淦旭曾任黎贝岭小学校长、彭灿深曾任松佛小学校长等。

        

    彭屋大街主人彭谊官居大学士

        

           莞城以前有一首童谣:“东门古,西门罗,南街邓,北街何,市桥下有一只大鹏哥”。这只“大鹏哥”就是指彭屋大街的彭氏。相传明代宣德七年(1432年),县里举行考试,莞邑莘莘学子赶赴莞城东门外学宫应试。毛毛细细,街道湿滑,一姓彭儒生,行至市桥街,不小心滑倒麻石路上,一身泥水。同行纨绔子弟笑道:“哈哈,跌着一条狗,嘻嘻,跌死一头猪……”彭生见状随口吟道:“雨仔微微幼,街心滑过油,跌倒大学生,笑死一群牛。若然中金榜,就地起牌楼。”吟罢,扬长赶考去。后来彭生在县试、乡试、会试连捷,中举人、中进士、当了大学士,这就是明代莞城人彭谊,先世为茶山人。为酬夙愿,彭谊在当年跌倒处盖牌楼,后聚居成街,取名彭屋大街,牌楼1951年扩建马路时拆除。

        

    附录

        广东始祖彭延年《彭门家训》

        1.诰尔子孙,诫尔子孙,原尔所生,出我一本。虽有外亲,不如族人。

        2.荣辱相关,利害相及。宗谊为重,财器为轻。急危相济,善恶相正。

        3.为父者当慈,为子者当孝。为兄者宜爱其弟,为弟者宜敬其兄。

        4.士农工商,各勤其事。冠婚丧祭,必循乎礼,乐士敬贤。隆师教子,守份奉公,及人推己。

        5.闺门有法,亲朋有义。立行必诚面无伪,御下必恩而有礼。

        6.务勤俭而兴家庭,务谦厚而处乡里。

        7.毋事贪淫,毋习赌博。毋争讼以害俗,毋酗酒以丧德。毋以富欺贫,毋以贵骄贱。毋恃强凌弱,毋欺善畏恶。毋以下犯上,毋以大压小。毋以小忿而失大义,毋听妇言以伤和气。毋为亏心之事,而捐阴骘。毋为不洁之行,以辱先人。毋以小善而不为,毋以小恶而为之。毋谓无知,冥冥见晓。毋谓无人,寂寂闻声。

        8.依我训者,是其孝也,我其佑之;违我训者,是不肖也,我其覆之。不惟覆之,令其绝之,子子孙孙,咸听斯训。



彭氏交流群一: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二: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三: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一: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二: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三:世彭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