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类型

当前位置 : > 彭祖文化

彭祖族人流亡迁徙的路线及意义
  •     殷末武丁王欲独占彭祖长龄之术,阴谋消灭彭祖及其部落,彭祖一方面安排一部分族人归顺朝廷,继续在武丁王智囊团工作,继续借占卜创造文字、文化,成为留下甲骨卜辞最多的占卜者;另一方面,就率领更多族人隐姓埋名,四散流亡。因这次大流亡,彭祖开创的文化传播到广大区域,孕育、演化出众多文化;彭氏部族与诸多部族融合,形成新的民族,加快了中华民族融合、形成的步伐。 这次大流亡,有三个方向。

     

    一、  北上东去

     

        第一个方向,北上山东。《山海经·大荒北经》称:“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齐州之山,有人,继无名,任姓,无骨子,食气”;又称“有儋耳之国,任姓”;还称“有牛黎之国,有人无骨,儋耳之子”。齐州,今山东,因后曾为齐国之地而称“齐州”。“儋耳”,郭璞注:“其人耳大,下儋其肩。”毕沅注:“‘儋’,《淮南子》作‘聃’。”“儋”即“聃”,耳大垂肩的意思。“牛黎”,毕沅注:“牛黎国即柔利国,声韵相近。”这些表明,他们是彭祖后裔。首先,他们“儋耳”,被称“儋耳之子”、“儋耳之国”,显然具有彭祖耳大的生理特征。

        古文字中有个族徽可能是彭祖部族族徽(见前),因为它反映了彭祖的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它反常地把耳朵画大并画在头部之上,突出显示耳大的生理特征;头部只画口,口两边是一左一右、一正一反两个“气”字(阴阳二气),突出显示彭祖修炼导引之术、“吹呴呼吸”、“服气”养生的行为特征。彭祖后裔老子直接取名“耳”、“儋”、“聃”。其次,他们“食气”、“牛黎(柔利)”、“无骨”,被称“无骨(之)子”、“牛黎之国”,显然具有彭祖“吹呴呼吸,熊经鸟伸”为“导引之士”的行为特征。导引之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一有呼吸导引,“服气”之术。“服”即“食”,“服气”即“食气”,“内气外发,外气内收”。二有动作导引,使身体柔利,柔若无骨。

        最后,他们分散聚居、隐姓埋名,符合彭祖族人流亡避祸需要,以免一网打尽。他们或被称“儋耳之国”,或被称“牛黎之国”。其实,他们未必形成国家,自定国名,国名是齐人根据他们的生理特征、行为特征称呼的。他们“任姓”、“无名”便是为了安全隐姓埋名,任意为姓,也包括姓任。所以实难确定“彭”氏究竟分出多少姓来,据考证至少有20多姓。说“继无名”是说他们跟“老彭”一样无名字传世。末代彭祖“世称老彭”,没有名讳传世。《庄子》称“导引之士彭祖、寿、考者”,“彭祖”是尧时始彭祖彭铿,“寿、考”是夏代大彭祖彭伯彭寿和商初大彭祖彭伯彭考,而殷商后期末代彭祖贤大夫“老彭”。

    山东在战国时出了个哲学家彭蒙。他的“莫之是,莫之非(不肯定对与错)”(《庄子》)的思想对庄子有影响,庄子提出“齐是非”之说。秦末有彭越率众起义,后将兵三万,帮助刘邦击灭项羽于垓下。金末出了红袄军首领彭义斌。他们都是彭祖在山东的后裔。

        齐鲁大地,本来民风淳朴刚烈,在这刚烈的土壤中后来却产出了以柔著称的儒家文化。这恐怕与彭祖族人到此撒下彭祖文化的种子有关。“儒,柔也”。(《说文》)彭祖“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导引术便是柔家术,也即儒家术,彭祖文化便是柔家文化,也即儒家文化。彭祖参与发明的古文字已显示了以人为本人天和谐、以民为本社会和谐、以仁为本人际和谐、以和为本阴阳和谐、以中(庸)为本行为和谐的思想(详见《中国文化的灵魂——与季羡林先生商榷》)。孔子十分崇拜彭祖,公开承认自己在教育人方面远远不如老彭,学习老彭“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私下里把自己比作“我(崇敬的)老彭”,曾拜彭祖后裔老子为师,并全面仿效彭祖,开创儒家文化,继承并发展了彭祖柔家文化的思想。(详见《东方智者彭祖与孔子》)

        我国史学界泰斗、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教授1984和1998年到连云港考察时,两到朝阳古镇。他饶有兴趣地提到寿星彭祖晚年隐居之处——新县(今朝阳)南山彭家园,笑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出处和彭祖养生文化。有人据此认为这花果山北麓大雾崖下的神奇彭家园遗址是彭祖晚年隐居之处,那是在武丁灭彭之前。但是,我没有找到史料依据。也许那是彭祖族人流亡之处。


                        二、南下

     

        第二个方向,南下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后来乃至湖南、海南、台湾。

        他们首先到达安徽历阳,在今含山、和县(在合肥之东)。《列仙传》称“历阳有彭祖石室”,“历阳有彭祖宅”(见《太平寰宇记》),可以为证。“石室”可能是练静功的处所。

        他们中一支又向东南渡江到达江苏无锡,浙江临安、安吉(在今杭州之西)。江苏省锡山市鸿声镇荣更上村有彭祖墩文化遗址,自2000年11月中旬开始对发掘考古,发掘出从明清到新石器时代的文物。一大批距今6000年至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物初露真容,令专家惊叹不已。但是,彭祖墩何以称之为“彭祖墩”?荣更上村和附近也没有姓“彭”的。“彭祖墩”的来历,连一个民间传说都没有传下来。显然,这里早就是从新石器时代就有的民居区,后来彭祖族人可能流亡到这里。再后来,可能考虑到安全原因,又向南流亡,所以没有留下彭姓后人。

        在往南到了浙江。浙江安吉有保福镇,保福镇有彭宅村,建有老彭墓衣冠冢。只是衣冠冢,表明彭祖族人后来又南迁了。《安吉县志》记有苏轼《老彭墓传》。这“老彭”不是老彭祖本人,而是其族人,在此造福一方,致后人怀念,命其居地为保福镇。唐、五代时吉安有彭瑊、彭士然父子,先后任溪州刺史。今临安建有规模较大的彭祖文化旅游胜地。

       他们中另一支向西南渡江到达江西鄱阳湖地区。鄱阳湖古称彭蠡湖。鄱阳湖北有彭泽县,陶渊在此当过县令。彭泽县“江侧有一石矶,谓之彭浪矶,遂转为彭郎矶”。(欧阳修《归田录》)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诗》有“小姑前年嫁彭郎”句。彭蠡湖的水源之一是彭水,发源于南部靠近武夷山的南阳(今南康)。《水经注》记“南阳县,彭水所发”,彭水后改名章水、桃江。以“彭”命名,便是因为彭氏族人至此生活过。《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认为“江西的大部分都在这一(彭氏)集团的活动范围之中。”

       其中一支由鄱阳湖南下到南阳后便进入江西、福建交界处的武夷山。《武夷山志》:“商贤大夫,即所谓老彭,隐居是山,善养生术,寿七百七十岁。子二,曰武,曰夷,同居于此。或曰:山因是得名。”到这里的也不是老彭本人,而是彭武、彭夷等人,所以才命名为武夷山。。

       这南下的彭祖族人后来由江西、福建向湖南、广西、广东、海南、台湾扩展。

       一般认为客家人是晋末、唐末、宋末由北方迁来的汉人,我们认为,殷末彭祖族人才是最早的客家人。所以客家话中保留了古代汉语音韵。

       这一区域的彭人后来又有不少迁往东南亚,为发展当地经济、沟通中华与东南亚文化作出较大贡献。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与“彭加山”之间有个“彭加”海峡,称为“彭家门”,不知是否与彭氏有关。“彭加”不知是否是“彭家”的音译之误。

       这一地域,安徽在元末出现过红巾军首领彭大、彭早住父子,彭大也被称为“老彭”。江西在元末出了红巾军将领彭莹玉,在宋代出了农民起义领袖彭友,在现代出过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彭涛。湖南在清代出了湘军将领彭玉麟,在现代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彭德怀。浙江在清代出了与龚自珍并举的词人彭孙遹。广东在现代出过无产阶级革命家彭湃,中国农工民主党副主席彭泽民。

     

    三、西去

     

       第三个方向,西去河南、陕西、甘肃、湖北、四川。

       从徐州出发到达河南留居苦县(今鹿邑)的是后来的老子家族。他们隐匿中原,不敢姓彭,而以“老彭”的“老”为姓,也谐音姓李。老子也有几代,或名李耳,或名老聃,或名老儋,都以彭祖耳朵大的生理特征为名,标志其血缘。商末,彭祖族人参加周武王“革命”,帮助周灭商,并且帮助周王平叛,周为彭祖“平反”,官复原职。《世本》称彭祖“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辞海》称老子“作过周朝‘守藏室之史’”,可见“守藏史”、“柱下史”名称不同,职务相同,都是国家档案馆馆长。彭祖不是老子,但老子是周代彭祖。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彭祖的思想尤其是哲学思想和养生思想,开创道家文化。道家文化的核心是彭祖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详见《东方先哲彭祖与老子》)

       到达河南的还有从安徽历阳西行而来的,到了鲁阳县(今鲁山)、南阳。鲁阳、南阳当时属申国,后属楚国。《水经注》说:“彭水注之……水出鲁阳县南彭山蚁坞东麓,北流经彭山西,下有彭山庙,庙前有彭山碑。”《古今姓氏书辩证》称“商末,大彭氏失国,子孙处申”。后来彭仲爽成为楚国令尹(丞相)。

       彭氏继续西行的经渑池到达陕西白水县彭衙堡(今澄县)和石泉县,该县有彭溪。他们与戎族的一支戏氏,联婚结合为彭戏氏。继续西行的到达甘肃庆阳,根据地貌称其地为彭原,汉代改名彭阳,隋代恢复为彭原,唐代置彭州,《元和郡县志》称“因彭池得名”。据《史记·周本纪》留居彭原的一支彭人曾与周武王会盟、灭商。《史记》集解提到“彭在(周)西北”,而彭原——庆阳的彭山、彭水正在周的西北。

       庆阳彭氏有一支后来南下到达湖北南河。南河是汉水支流,因彭氏所居便叫彭水,后改名筑水。《左传·桓公十二年》所说“楚师分涉于彭”的“彭”就指此彭水。屈原《楚辞》中六处提到在湖北活动的彭祖族人彭咸。

       但是,周代末期,周人又压迫陕西彭人,于是陕西彭人再南迁到四川成都平原,其中一支到达四川武阳县双江镇仙女山。因远离中原,族人敢于称“彭”。他们把双江镇改称“彭亡聚” 、“彭亡城”,把仙女山改称为“彭蒙山”、“彭亡山”。这“亡”是流亡之意。“彭蒙山”、“彭亡山”、 “彭亡聚” 、“彭亡城”, 说的是周朝末年彭氏族人蒙难流亡到此聚居安家。后人又把“彭蒙山”、“彭亡山” 、“彭亡聚” 、“彭亡城”改称为“彭山”。《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武阳县郡治,有王乔、彭祖祠。”“王乔升其北山,彭祖家其彭蒙。”《后汉书·郡国志》称:“周末彭祖家于此而亡,因名。”在“八百岁”的老彭流亡几百年之后,到“周末”才死于武阳的“彭祖”,已不是几百年前的商末老彭祖本人,而只是彭祖后裔,被称为“彭祖”而已。

       彭祖后裔在周末到达四川后分为多支,分散各地,用“彭”命名了许多山水地名。如还有彭州。彭州古为彭县,《彭县志》称彭县最初为“彭国”。彭州有汶山,杨雄《蜀记》称“谓汶山为天彭山,号天彭门”。天彭即大彭。原四川东部今重庆地区有忠县和彭水县。忠县有彭溪。《路史·国名纪己》说:“彭,黔之彭水县,又有彭溪,在忠(州)之临江,即巴、彭、濮者。”彭溪(水)发源于黔(贵州),彭水县在重庆与贵州交界处,古属贵州,今属重庆。彭溪经彭水县向西在忠县西部汇入长江,入口处在今重庆市与忠县之间。忠县原为州,管辖范围较大,管辖到彭溪入江处,所以说“忠之临江”。这一部分彭人是从石泉过来,还是由成都平原东迁而来,还是由湖北溯江西来,尚待考证。

       西去地区,河南出过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四川出过近代革命烈士彭家珍。

     

    四、到达西藏,创立彭(本、苯)教?

     

       西去的彭人还可能到达西藏,只是路线不明。

       英人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认为藏密的“全部东西都是道教的”, 我们认为,准确地说,应是佛教藏密的非宗教部分——哲学文化和养生文化部分全都是道家的。李约瑟还认为藏密不是产生于印度,而是产生于中国,由中国传入印度,再由印度反传入西藏的。荷兰汉学家高佩罗也认为藏密中的房中术是先由中国传入印度,再以密宗形式回传入藏的。是谁在西藏出来了藏密呢?张立鸿教授认为是彭祖的一支族人流亡到西藏的成为藏王幕僚,创立了“彭教”,被音译为“本(苯)教”,后来与佛教结合,形成藏密。(详见《西藏苯教乃彭祖开创的彭教?》)

     

    五、到达印度,创立婆罗门教?

     

       据张立鸿教授考证,老彭本人可能到达了北印度。

       《彭祖经》、《列仙传》、《抱朴子》等都记载彭祖本人到达了“流沙国之西”的“西域”。他认为这“流沙国之西”的“西域”便是北印度。彭祖在那里创立了婆罗门教,对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对佛家文化产生影响。(详见《东方buddha彭祖与如来》)

     

    六、意义

     

        这次大流亡,除把彭祖开创的文化传播到广大区域,孕育、演化出众多文化外,彭氏部族与诸多部族融合,形成新的民族,加快了中华民族融合、形成的步伐。

       彭祖族人在流亡迁徙中,一方面,有些人仍与其他汉族人聚居联姻,融入了其他汉族人血脉,有了大量非彭姓后裔(彭氏女方后裔);也为隐匿安全需要改变姓氏,有了不少非彭姓后裔,如老、李、刘、任等后裔。

    另一方面,在东南地区,因远离商都,仍敢姓彭,其后裔为与土著居民区分,与晋代之后迁居东南的其他人,形成特殊群体——客家族。

        第三方面,在西部地区,与许多少数民族杂居,通婚联姻,联盟结好,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如到陕甘的彭人与当地戎族戏人形成彭戏氏;与巴、蜀、濮、庸、罗、戎等人形成土家族,在土家族中彭姓至今仍是五大姓之一,何况还有非彭姓后裔。

       另外,彭人还可能与羌人由于某些文化相似的原因,融合为羌族。

       彭祖之母本来是西部鬼方人,有西部少数民族血统,也带来了西方游牧民族文化。因而彭氏仍以牧羊为副业,以食羊为养生必需,本来只吃羊肉不吃鱼,后来孩子偷偷在煮的羊肉块下放了鱼,出了名肴“羊方藏鱼”,以戴羊角头饰为美,以羊为善。他们崇尚羊。“羌”字画人头上戴羊角头饰,不同于“美”的是下部由正身站立的人变为侧身而立的人。本来只有祭司——老彭祖在祭祀时才戴羊角头饰,所以画正身而立的人(汉字只有“天”、“大”、“美”少数字下部是表示特殊的人——正身而立的人);后来在喜庆节日普通人也可戴羊角头饰,所以下部为表示普通人的侧身而立的人(汉字多数字的人旁是侧身而立的人,化为单人旁或儿)。羌族就是这么一个群体。

        彭山、彭水一带就是现在四川汶川地区,至今仍是羌族聚居区。其地青城山地区现有彭祖旅游胜地。羌族,“其来源,或说从南方迁到西方,或说早就居于西北”(《简明文化辞典》),我们认为,两说都对,从南方西迁来的彭人与居西北的羌人融合而为羌族

        所以,彭祖族人的流亡迁徙又孕育了众多文化,除儒、道、佛家文化外,还有医家文化(详见《药王、医圣、神医与彭祖》),俗家武术文化、民俗文化。

     

                                 (原载《彭文通讯》、彭祖故里网、彭祖文化网)



彭氏交流群一: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二: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三: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一: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二: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三:世彭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