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类型

当前位置 : > 彭氏新闻 > 宗氏动态

从异国带回的乡音
  • 从异国带回的乡音

        2016年初春的一天。春温气暖,百花绽放,阳光明媚。中午时候,我正在家吃午饭,忽然电话铃响了。我接听后,原来是隔邻乡镇的惠东县平海镇鹏岭村村长阿辉来电话,说马来西亚的世彭总会会长彭云钊先生乘来中国旅游,途经惠州,顺路要在下午到该村看看乡亲们并祭拜村中的彭家祠。阿辉与我是同乡。其村是20世纪六十年代从粤东潮揭故乡揭西五云镇迁到惠东平海的。

        午饭后,我搭惠东汽车总站至港口班车,途经10公里赶到鹏岭村。我见到阿辉和村委一班骨干后,便与他们坐下来商量接待彭云钊先生一行几人的事情。我们有的准备茶水糖果之类,有的打扫环境卫生,另还请有书法能力的老退休教师写些“欢迎光临”的墙标贴上,以此造成“热烈欢迎”的气氛。做好准备工作后,我陪阿辉等村委带着村民守候在村前靠公路的坪地上。我们等待彭云钊会长等人的到来。

        下午四时许,村南前面公路那边缓缓驶来几辆小轿车,小车来到迎接的人群面前停了,我与阿辉等几个村委干部首先迎了上去。接着带头那辆轿车的司机先跳下车,他来到左側车门,把车门打开。从车里首先走出一个有七十三岁的老人,但他身体结实,中等身材。他面带笑容,看去很慈祥,他穿着白色冬衣,他就是马来西亚世彭总会的会长彭云钊先生。接着走出车门的是其夫人,还有世彭秘书长彭永剑先生及随行人员三四人,另还有几辆轿车載着惠东彭氏理事会骨干彭惠敦、彭衍忠、彭木良、彭观汉、彭合等人尾随跟来。彭云钊一来到我们面前,就彬彬有礼用广东潮揭客区故乡五云洞的方言向我们说“乡亲们,齐家(大家)下午好!”我一听彭云钊先生的说话,我想,这不是与故乡粤东潮揭客区五云洞的乡音一模一样吗?此时欢迎人群响起热烈的掌声!

        接着阿辉领头把彭云钊一行五人请到村办公室坐下喝茶座谈。座谈间听彭云钊先生讲话,越听越感到亲切,因为他讲话的口音腔调,完全是粤东潮揭故乡五云客区的乡音。例如他说的”哪西”(什么)、“吃喷”(吃饭)、“去哪往”(去哪里)、“落水”(下雨)、“睡目”(睡觉)、“参埔日”(昨天)、“吃滚水”(吃开水)、“籁仔”(儿子)等等。几乎与鹏岭村及我所讲的潮揭客区故乡五云镇的 乡音一模一样。座谈中,我问彭云钊先生:“会长先生,您是不是从广东潮揭客区五云迁到马来西亚的?”他说:“是我祖父在清末民初年间从广东潮揭客区五云洞迁到马来西亚的,我是第三代了。我是在马来西亚出生、长大成人的。”我说:“听您说话,不像是马来西亚人,而是十足的故乡潮揭客区五云人。”这引起我的好奇心,我又问:“彭云钊会长,既然您是马来西亚人,是马来西亚广东潮揭华侨的第三代,那为什么你说的话,与我们故乡潮揭客区五云的方言几乎完全一样呢?”从他侃侃而谈的回答,使我了解到他们(华侨)虽然远离故土,而且是数代人了,但他们还不会忘记故土方言乡音的原因。

        彭云钊先生说,其祖籍地原来也是与鹏岭村及我同乡(粤东潮揭客区五云镇)。在清末民初年间,约一百年前,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年代,社会黑暗,民不聊生,人民百姓处于水深火坑之中,当时彭云钊祖父为了摆脱贫困,跟随粤东潮汕华侨一样,通过“卖猪仔”形式,漂洋过海,离乡背井,从粤东潮揭客区远渡南洋来到马来西亚做苦工谋生。经过许多曲折,彭云钊先生的祖父终于在马来西亚一个农场找到一份固定工作。经过一年半载打拼,彭云钊祖父有了一点存蓄,便再回到唐山——粤东潮揭客区,把妻子也带到马来西亚了。妻子(彭钊祖母)来到马来西亚一年多后,便生下彭云钊的父亲。时间又过二十多年后,彭云钊父亲娶妻生子,于20世纪四十年代中期才生了彭云钊。彭云钊先生说,从祖父来到南洋的时候起,到他父亲及其本人这一代,都要求家里人会讲故乡广东潮揭客区五云的乡音土话。当然出门还要兼顾进港随湾、入众随俗了。因此彭云钊家人每天出门开工时,跟大众一起讲当地语言,回到家时全家人就一定要讲广东潮揭客区五云的方言,久而久之,形成习惯。云钊先生说,其祖父和父亲都先后逝世了,现在他也有儿子、孙子了,到其孙子这一辈,已经是从祖父迁居马来西亚传到第五代人了。然而在他家里及许多华侨家里,都履行着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他们每天出门做工或上班,就随众讲当地语言,但回到家里,全家人都是用广东潮揭客区家乡方言交流。彭云钊先生说到此处,使我明白了他能纯熟操讲故乡方言的原因。我感慨地赞叹说:“你们这些华侨不忘故乡土话,其精神实在难能可贵!”彭云钊先生也由衷地说:“我小时候,祖父就常对我说,我们虽在马来西亚居住,但我们家的根在中国,广东潮揭客区是咱家的故乡;树有根水有源,因此我们不能忘本,不要丢掉故乡的方言。”

    听到彭云钊先生说到这里,我心里除了有一种对他们不忘故乡方言的敬重外,还有一种感到一阵的酸楚。因为与彭云钊家族比起来,对故乡方言乡音的感情,我多么的不及啊!我也是出生在故乡的粤东潮揭客区,在故乡土生土长成人,并在故乡接受了从小学至高中的十几年教育,1965年高考落第后回故乡务农五年;后于1970年迁居惠东,并从事农村教育工作,现在退休后定居惠州市惠东县铁涌镇。几十年来,我虽然乡音难改,但毕竟被当地话融化了不少,至于我的儿孙辈,平常说话的方言,则完全被当地化了,真是入港随湾、入众随俗,他们根本不知道我祖籍地故乡潮揭客区的土话乡音。因此比照彭云钊先生及那些远隔重洋的华侨那样不忘故乡的土话乡音,我深感内疚和愧意,不禁感到酸楚。更有甚者,我发现有一些从农村迁居城镇居住的一些居民(有一些是职工干部),他们自已的孩子到学校学习时,老师都教他们的孩子讲普通话了,然而当他们的孩子放学回到家时,做家长的又是同孩子说普通话。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只会讲普通话了,至于父母亲所在农村的乡音方言,他们就完全不知道了。倘若家家都这样,发展下去,祖国多姿多彩的乡音方言,就会渐渐被弱化,甚至会有渐渐消失的可能。我们知道中国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其中就包含祖国各族人民千姿百态的方言乡音。如果乡音方言被弱化了,或被淘汰消失了,无疑就是祖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损失。

    我们经常说要保护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有优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但我们希望要有多多的切实有效的措施做法。为此,彭云钊先生家族执意保护和传承老祖宗故乡粤东潮揭客区方言乡音的做法,牢牢印入我的脑海中,使我不停地沉思······它对我们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方面,不是很值得借鉴吗? 2018年8月29日于惠东铁涌。(本文略有修改后发表于2018年第12期惠州市的《东江文学》)。

    作者地址:广东惠州市惠东县铁涌镇河田路五巷1号彭芝阶收。邮编:516357.

        13923653708.  邮箱:pengzhikai88@126.com.

    作者实名:彭芝阶(笔名彭芝楷)单位:惠东县铁涌镇中心小学退休教师,现是惠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惠州市戏剧家协会会员、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本人于2019年元旦前正式出版了文学专集《风雨沧桑》(有国家图书书号),书中有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故事、诗歌、儿童文学、戏剧等,内容丰富,有艺术文采,充满正能量,可读性强,适合老中青少人群阅读。尤其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高他们的文学兴趣和写作能力有引导作用。欢迎广大读者指教和订购,出版社定价每册56元,现以优惠七折价每册40元推出。谢谢!

                                                                     彭芝楷  2019、1、13.



彭氏交流群一: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二: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三: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一: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二: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三:世彭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