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类型

当前位置 : > 彭氏新闻 > 宗氏动态

彭建洪彭如彭严志:祖孙三代散文选
  •                                          九龙山下小山城

                                          ——岩口镇城镇区走笔


                                                  彭如 /文




        岩口,这座九龙山下的山城,我不能说它比六朝古都更意味深长,不能说它可与天子之城较量典雅堂皇,但它的确是活泼的、新鲜的,有着发育结实的的骨骼和油光发亮的肌肤。触目所及,街道宽阔,商铺林立,车水马龙,络绎不绝。

    九龙遨游四海渴求兴家法宝

    岩口敞开大门喜迎致富英才


        这是岩口人对于自己的铮铮誓言,亦是面向世界的宣言。当五湖四海都在说改革与发展的时候,岩口终于迎来了它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历史机遇,在谨慎与勇敢之间,完成了从“茅檐低小”向“广厦千万间”的转变。


        在并不遥远的几十年前,岩口曾经只是中国无数个乡镇的缩影,贫穷、萧瑟、暮气沉沉,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在山脚下绕出一个纤细的蜘蛛网,祖辈在这条山路上往来耕作,而不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倘若逢遇嫁女收亲,必须预先劈荆斩棘,在遍地灌木茅草中修整出一条临时的路来,以供花轿行走。1958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岩口人以锄头加扁担的方式,咬紧牙关,修通了岩口经滩头至隆回的公路,零零散散的红砖房子,兼杂着歪歪斜斜的土木旧屋,陈列于公路两旁,虽然晴天灰尘漫漫,下雨泥泞不堪,但它毕竟衔接了世界的另一端,在岩口人心里投下一个瑰丽且神秘的影子。


        1995年,珠三角开发所获得的荣华富贵,启发了岩口乡党委政府的灵感,深思熟虑之下,一个现代化、城镇化的岩口蓝图在脑海里逐渐成形,温里村和新坪列入开拓者的视线,彼时财政艰难,反对、质疑的声音咄咄逼人,各种犹豫和围观虎视眈眈。好在走上富裕之路,是每个人都所期待的。党政府的意图,终于赢得了大多数人的理解。种下梧桐树,招来金凤凰,原本已经飞向五湖四海的游子,毅然决然地放弃都市繁华,折返故里,以他们所熟悉的家园为图纸,将心里关于家园与自己的梦想,一点一滴地描绘出来。不过一年光景,从新坪至乡政府这600多米的路,便出落成一条商住两相宜的街市,挨挨挤挤的高楼,勾勒出雄浑强健的城市气象。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第一期开发的成功,给岩口人带来了全所未有的生活体验,并且顺利推动了第二期开发工程:从岩水河开始,开发范围沿公路向南推进600米。发展与富强的梦想,越发枝繁叶茂。现在,这条贯穿三个居委会的1500米长街,主道宽处约30米,镇政府路段4辆卡车可以并行,绿化带里绿肥红瘦,灿烂如锦。7米宽的人行道上,当夕阳西下,便成散步与散行的理想去处。旺勇农产品开发小区公司是商品经济中的弄潮儿,以5000万的投资,再使4条城镇规划道路跻身于城市潮流前线,待华灯初上,霓虹闪烁,一座美丽的小山城,在九龙山下如春花盛放。


       几十年的岁月,对于历史长河来说不过是眨眼间的事,对于岩口来说却是的的确确换了人间。现在的岩口镇城区,由岩口、新坪、温里三村建成,岩口河碧绿如玉带,缠绕于街市南端。一条宽敞阔气的水泥公路,南起滩头地境,北接高坪大岭,构成岩口的主动脉。它伸出渴望富贵的手,向西南一手挽住荷香桥镇;向西北穿越九龙山腹地挽住荷田乡,血液与精神,在每一路上流动,浇灌着这个新兴城镇的每一个角落。曾经可望而不可及的宝马香车,进入寻常百姓家,无意中成为今之于昔的夸耀。从几万元的货轮,到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元的私家轿车,都只不过是平常。即使足不出户的老人,也已经熟悉了这种现代气息,这原本是他们曾经想也不能想的梦,现在却能稳稳地坐在副驾驶上,安然享受风驰电掣的速度。


         看一个地方的繁华,感受一方民众的气质,可从街市开始,镇政府驻地这个原来的人人谈之色变的乱葬岗,已然成为岩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便民政务中心大楼拔地而起,刚硬的线条构成庇护民生的力量。沿镇政府数过去:邮电大楼、电讯大楼、手机连锁店,电脑超市、电器城、综合超市,物流公司……各种车型的普及,促成了加油站、汽车修配厂的方兴未艾。高楼大厦的崛起,托起了建材业、家具业的繁荣昌盛。各种颜色、各种声音、各种个性,拼出一个新兴城镇的面貌,置身于其间,仿佛一不小心闯入都市的森林。农民的名字,不再是愚昧落后的代名词,他们越来越成为生活的赢家,既拥有田园之便,又能享受城市生活的种种好处。


        在气势与境界上,相比于北边的、南边的名门大户,岩口仍然算是小户人家。然而山城亦有山城的独到之美。春天,张牙舞爪的蕨菜、大大小小的竹笋,暗香浮动的香椿,一夜之间便从山上到了街市,与龙虾、螃蟹、海参,各占半壁江山。夏天,山胡椒长出了碧绿的果实,那是主妇们的眷恋,每一碗面条里都不能没有它。秋天有野生的藤梨啊,它在日月精华里生,在日月精华里长,以最纯粹的味道,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即使琳琅满目的进口水果,也抢不过它的风头。冬天,冬笋算是最经典的,它与本地腊肉搭配,是永远的经典,即使在美食荟萃的星级酒店,也算是台柱子。


         岩口依然保留着赶场的传统,就像北方的庙会。每逢1、6的日子,外县的、外省的、本地的往来穿梭。大宗的物件自有车运,细巧的东西肩挑手提,熙熙攘攘,纷纷扰扰,自有一种世俗的温暖和谐。外来的科技产品唱着时代的歌谣,土生土长的东西亦令人不忍离去。细滑幼嫩的岩口豆腐,带着本地山泉的密码,具有明显的岩口特征,不可能在另外一个地方被复制。灰绿色的叶粑,融入了本地的野生草本植物,是游子们思乡词赋里面不可缺席的故园意象,因为别的地方,再也找不着这样的草,再也没这样的粑,亦再也没有这样的情。竹筛、竹箩、竹笼,带着古朴的艺术感,进入千家万户的现实生活。


         改革开放让岩口人的精神日趋成熟,“走出去”不再是改变生活的唯一途径。野鸡养殖场、牛羊养殖园、养猪场、果园等等,隐没在山野间,搅起经济发展的风云之气,它们改变生活,也改变一个人,一方水土的思想内核。想象与创新,交流与合作,汹涌于岩口人的血管里,生出扑腾飞向世界的翅膀。是龙的福地,是孕育自己成长的沃土。


    (本文获2014年“美丽隆回 我的中国梦”征文大赛三等奖。)



         作者简介 :彭如 ,隆回县岩口镇岩口村村民,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笫六 七次代表大会代表,邵阳市民协理事,现连任隆回县第九届政协委员。

    _____________________


                                                                              雪下落的声音(外一篇)

                              

                                                                                 彭严志  / 文




               那年的冬天,我们笑得好甜。 

               我们是一群生活在大山中的孩子。印象中,大山的冬天寒冷而漫长。清晨,昨夜的一场大雪将屋前的柴堆草垛包裹得像孩子穿上年袄那般厚实,瓦屋上垂挂着的冰凌子总会让我们幻想着随时能掉下几根下来,那雪地上几行行深深浅浅的脚印大概是清早去挑水的大叔后生们留下的。妈妈总会在这个时候开始在灶屋里哐当收拾着,拾掇着柴火,叫嚷着我和姐姐起床……


               穿上妈妈纳的千层底,看到一整片雪地,我便雀跃地在上面到处踩来踩去。小伙伴们这时也会不约而同地聚拢起来,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然后各自叫嚷着自己堆的雪人最大,哪个和哪个一方刚刚又打了败仗。等到妈妈叫唤着我回家吃饭时,大家的小手已经冻得通红。


               一骨碌跑回家,那热腾腾的饭菜,暖烘烘的柴火,常常会让我忘了刚才雪球钻进衣领的寒冷。吃完饭我便会叫几个伙伴来家里玩,大家一起围着那台偶尔泛着雪花的小黑白电视机,七嘴八舌地谈论着那动画片里哪一个葫芦娃本领更厉害。有时趁妈妈不在,我便抱出那台小霸王游戏机,两两组合来一场魂斗罗双截龙游戏,大家的劲头经常会被妈妈的突然到来而打断……


                偶尔,大家会跑去院子周围的小河玩耍,结冰的小河是我们天然的溜冰场,有时凿开冰块还能逮到几条小鱼;偶尔,大家会去村后的小树林,爬上马尾松掏几个鸟蛋,挖几个遗留在地里的白萝卜,拖几根被风雪摧断的小树回家……那年的我们,就是这样一群没心没肺开心着的孩子。


                我曾以为,我们能这样一直快乐地看每个冬天的雪花。可是有一天,有谁告诉了我们,山外有一个能找到幸福的地方。某一年冬天过后,我们便踏上了不同的方向。


                 我去了县城的一所重点高中,开始了自己朝六晚十的考大学的日子。我的小伙伴们,去了那座叫广州的大城市,听他们讲,那里的冬天没有大雪,没有老家那样的冰凌子,没有老家那样在雪地上撒野的疯孩子…

    一个人的冬天,寒冷而漫长。


                 有人说,上帝忘了洗头,落下满地的雪花;而我也忘了洗头,为何落下满地的忧伤?


                 那年冬天,我走进了复读班,遇到了一个很快乐的女孩子。很快,我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那时的我们,哭着笑着却总是两个人。有时候,我们会坐在一起安静地听着那首《雪人》,哼唱着那些听着心碎的歌词;有时候,我们会像情侣一样去逛街,去喝珍珠奶茶,去步行街唱一元一首的音乐。那样的快乐,廉价而简单。


                 有时候,我们会像两个没心没肺的孩子。吃完早餐后便把一次性饭盒从楼上扔下去,拣支粉笔在校园到处乱涂乱画,有一次竟然把寝管阿姨的澡盆藏进男寝室的被窝里。那样的日子,没有明天,没有高考。


                 那年夏天,我去了湘北的一所大学,而那个女孩,也去了那个没有下雪天的地方,各自曲折,各自悲哀。


                某一天,我又开始怀念那年冬天的那群孩子,怀念那个冬天邂逅的女孩子,一起听着雪下落的声音……



                                                                              那山.那夜.那人

     

         那山


        山的那边是什么?

       那年的我还是个孩子,常常倚着门槛幻想着山的那边是什么。听山里人讲,那是一个不用同泥巴黄土打交道的地方。父老乡亲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身影时刻震撼着我的心灵。于是,年幼的我便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去山外的世界闯出一片天地。

    天空的尽头是层层大山,大山脚下是我的故乡。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那条养育了多少代人的小河水风干了,那缕缕黄昏升腾的炊烟断了,那里的屋子开始长草掉瓦,那里的人们背井离乡去山外寻找幸福去了……我也像山里人一样头也不回地踏上了去山外的路。我的背后,有贫瘠的梯田,断缕的炊烟,羸弱的老水牛;有我土里刨食日渐苍老的父母,有我尘满面鬓如霜的乡邻……

    那条通往山外蜿蜒蛇行的泥泞小路时刻为我走出大山的举动作着注脚。


        那夜

        夜凉如水。

        大山的夜沉沉的,蓝蓝的,宁静的像一个酣睡的婴儿进入了梦乡。儿时的我便喜欢依在夜空下,看点点繁星,看月光深深浅浅的暗影。偶尔会有一颗划破长夜的宁静,跌落在夜的边缘。

        或许都是因为背负了太多的心愿,流星才会跌得那么重。曾以为能一朝首登龙虎榜衣锦还乡的我却经历了两次高考失败。我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的行囊。原来,我只是一个心怀梦想却被大学关在门外的孩子。那夜的雨好大,我听着暗风吹雨入寒窗的声音,听着窗外雨声般的叹息声,我迷惘了。南下的火车票已经买好了,明天我就要像山里的孩子一样踏上那班去山外的列车了…

        窗外更深露重,今夜落花成冢。春来春去俱无踪,徒留一帘幽梦。

     

        那人

        夜深了,窗外依稀的灯火熄灭了。 夜阑人静,灯火下的我也意兴阑珊。此时的我,像儿时一样倚着楼栏无邪地望着远方的夜空,哼唱着那首大山中学会的歌谣:“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 像朵永远不凋零的花/ 陪我经过那风吹雨打/ 看世事无常看沧桑变化/ 走吧走吧/ 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 走吧走吧/ 人生难免经历苦痛挣扎…”。哼着哼着,我想起了那些为高考挑灯夜读到月挂西天的日子,想起了山的那边那个到不了的地方,想起了一路的风雨一路的歌…

    最初的梦想紧握在手上,最想要去的地方怎么能在半路就返航?

        第二天,我踏上了去山外的路,我又选择了复读。那条泥泞小路依然为我的举动作着注脚…

    原载《湖南文理学报》国内统一刊号CN43-0840/(C)



        作者简介:彭严志, 系隆回岩口镇岩口村人,曾与爷爷彭建洪和父亲彭如携手出版了<<祖孙三代作品集>>,毕业于湖南文理学院并担任过学生会宣传部长,现就业于香港汇丰银行广州分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祖孙三代追梦人

                                                                            ---序<<祖孙三代作品集>>

                                                                                        张千山

     

        我和农民诗人彭建洪先生认识于1985年。

        记得那年的3月,我和他同批加入湖南省作家协会。邵阳地区文联随即组织我们到地区参加文学工作座谈会,当时还照了一张合影。那时建洪先生刚好50岁,热情、朴实、开朗,和我这个比他小三十来岁同样有着很深文学情结的评论爱好者很谈得来。交谈中我了解到,生活在隆回县岩口乡九龙山下的他,因家庭贫苦,学习过程中不时辍学,直到20岁才把初中念完。那以后,他先后当过畜牧干部,供销社营业员,小学教师。1962年下放到农村,从此亦耕亦读,在田园阡陌间追逐自己的文学之梦。

    自那以后,我特别关注他的创作,只要见到,总会认真拜读。因为,我从心底里对他有一种格外的敬仰,一个农民,一个生存生活条件不怎么好的乡间汉子,从二十来岁开始,始终坚守自己的文学追求,锲而不舍,收获多多,其境界,其精神,实在让我感佩。

        今年初,从他儿子彭如口中得知,先生已于2010年2月7日去世,这位深情的田园与爱情的歌者,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还创作了组诗《死神走近我》发表于2010年1月30日的《邵阳日报》。在这最后的组诗中,他如啼血的杜鹃吟唱道:“我把诗歌作为自我生命的呼吸/作为一株生长在故乡的杜鹃花/和灵魂栖息的花蕊”。“我以我的歌感动上帝/正如山泉以涓涓细流/感动远处的江河”。建洪先生,就这样诗意地走过了他的75个春秋,留下了在《诗刊》、《人民日报》等海内外近百家报刊发表的600多件作品,让我们翻阅和怀想。

        因为这份敬意,我反复地诵读着建洪先生送给我的《寄远集》、《花草集》,如见故人,如饮甘泉,常常被他诗歌的温度和力度感染。在《寄远》中,他笔下的夕阳,想象奇特,壮美动人。“夕阳像个大火球,跌下了山后,也许跌得太重吧,难怪溅起了满天火星。”他抒发的情感,厚实深沉。“我是一棵开花的树,眼前正是旺盛的花期,我当竭尽心力开花结果,当我的花结出甜美的硕果,可以奉献给人们时,我才能发出谈谈的微笑。”他表达的信念,刚强坚韧。“人生是不少失落的汇聚。/我理会,只要有生命存在,便有重新开始的行程,便有若干寻求的机会。/象寒风中抖动的枯枝,变成心弦颤动的音响。”他写《老村民的手》:“像翻开页页温馨的乡土诗集,我握住一位老村民的手。这湘西黄土层露兀出的老松树根;这十条田垅,田垅上影印着红太阳黄月亮的倩影。扣击臂节,似乎隐隐有金属之声。/指掌摊开,茧包如坟堆,埋葬着大半生的风风雨雨。”这种对土地、对农民的深刻认识与理解,这种刻入骨头、融进血液的情感,这种彰显着诗人人格诗格的句子,应该让很多伪诗人撼动和汗颜。而这样有分量的篇章,在建洪先生的作品中,可见多多。

        也许是长者圣洁的文学情感的感染,也许是天然禀赋的遗传,建洪先生的儿子彭如和孙子彭严志,也和文学之神深深结缘。儿子彭如写诗、写小说、写散文、报告文学、写民间故事,他的以《村支书雇村民》、《油菜花开油菜香》等为代表的小小说创作,颇能见出他在构思上的机巧与节奏把握方面的能力。作为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会员,他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与思考方面颇多识见和收获。他对魏光焘故事的搜集,对梅山坛神的探究,对石匠、弹匠、陶匠、榨油坊、豆腐坊、滩头香粉纸坊的探访与书写,都是既有文学意义,更具文化价值的有为之举。也许是个人的偏好吧,我觉得,彭如若在湘西南民俗文化的田野调查和文学书写上持之以恒,修出系列成果,其文化贡献和影响当有望齐于乃父。

        正接受着大学文科教育的孙子彭严志,更多的体现出时下文学青年共同的特点,他敏感、细腻,缠绵有情调。不管是对少年心事、情事的摹写,还是对流行音乐的解读,他给人的感觉是体察敏锐而到位,表达生动有灵气。在文学越来越边缘化,在社会越来越功利、越来越浮躁,在很多年轻人不乐于甚至不屑于静读经典,诗写人生的今天,严志的对星空的仰望,对田园、湖泊的省察,对小草与流萤的吟哦,他的这份沉潜与陶醉,尤其可爱和可贵。我们完全可以期待,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后,通过不断的历练和坚守,彭严志,这个飞扬着青春与梦想的彭家第三代文学传人,一定会有超越祖父和父亲的创造和建树。我们也总坚信,有梦的人生比没梦的人生要好,追梦的人生比只做梦的人生要好。

    江山代有才人出。邵阳文史,曾有邹氏一门、车家数代的美名与佳话。今天,在祝贺彭家三代作品集出版之际,我们寄望,彭家三代追梦人,以一代胜过一代的业绩,贡献于时代与人民,添彩于梅山史志,告慰于彭祖之灵。

    是为序。

         

     2011年国庆于雪峰山下之小田村



    (作者系湖南省作家协会理事、邵阳市文联主席、文艺评论家)



彭氏交流群一: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二: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三: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一: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二: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三:世彭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