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类型

当前位置 : > 彭氏新闻 > 最新活动

彭公祠:淹没在黄尘古道的自治神话
  • 微信图片_20181020211820.jpg


          位列我国四大盆地之一的南阳盆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古迹胜地随处可见。如若不弃,登临镇平县杏花山去凭吊一位倡导民间自治的地方官员,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彭公祠,位于镇平县老庄镇杏花山虎山沟上,始建于1934年,与千年古刹菩提寺相邻,是20世纪30年代宛西地方自治创始人彭锡田的墓地,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到清明节或旅游旺季,这里香烟缭绕,祭扫、拜谒的人络绎不绝。
      彭锡田,字禹廷,镇平县七里庄人,是抗日名将彭雪枫的堂叔。早年在冯玉祥领导的西北革命军任要职。1927年6月,随北伐军由西北进入河南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高等执法官;同年8月,因其母病危返乡。时值镇平县土匪猖獗,民无宁日。彭锡田应镇平县民众恳请,抛弃高官,出任镇平县南区区长,组建地方民团,剿匪安民,一时其声名威震南阳。
      1930年,彭锡田成立镇平县自治委员会和十区自治办事处,直接替代政令机关,行使地方军、政、财、文、司法大权,组建民团,有计划地训练壮丁,民主选举乡镇长,实行清乡,调查户口,清丈地亩,剪发放足,禁溺女婴,设立公学、救济院、医院、图书馆,植树造林,治河修路,开办工厂,推广良种,禁烟禁赌。在他的领导和督促下,各级各行人员兢兢业业、勤奋工作。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镇平境内土匪绝迹,人民安居乐业,广受社会各界人士的称赞。
      然而,他推行的地方自治政策,对原有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头彻尾的改革,触犯了国民党地方政府和土豪劣绅的利益,他们贿买彭公的侍卫杨天顺,于1933年3月25日夜将彭公杀害。其地方自治主张也自此灰飞烟灭。
      噩耗传出,举国震惊,全国各地社会名流、文人学者前来致祭者甚多,不少党政要人送来挽联,或赋诗致哀。冯玉祥送挽联“杀身成仁,做万家生佛;舍生取义,为一代完人。”黄炎培先生送挽联“做下层工作,享上等荣誉,大丈夫当如是也!迄今昭忠栖魂,菩提賁骨,数千里齐来瞻仰,英名永不朽,功业直追佛、耶、回;为民团领袖,当自治导师,有志者事竟成矣!试看桑麻遍野,花柳烟溪,百万户同庆升平,光辉垂故里,恩泽常留镇、内、淅。”其死后,宛西三县(镇平、内乡、淅川)群众为了纪念这位民国自治领袖,在杏花山虎山沟为他修建纪念地,立祠奉祀。
      彭公祠是一个四合院落,主房占地60平方米,高6米,入约深7米,面阔11米,单檐硬山式建筑,用青砖砌筑,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宫殿式建筑,石墩廊柱、砖苫瓦缮,斗拱飞檐、古色古香。建祠堂的每块砖上均刻有“彭公祠”三字,祠堂内挂有当时社会名流冯玉祥、于右任等撰写的挽联,其中彭禹廷“自跪自歌”的画像,示“自立、自强、自治”之意,十分耐人寻味。祠堂旁边的山腰上屹立着一通与墓园和祠堂遥相呼应的六棱碑,碑六面题词从不同方面对彭公作了公正、恰切的评价:中流砥柱,力挽狂澜,仁至义尽;民众生佛,村治先河,救世慈航。祠堂前利用回音原理,砌有石阶台壁,双手相击,回音响亮,宛如蛙鸣,清晰可闻。
      彭公祠是一处神圣而庄严的处所,它记载的是一段宛西自治风云史,演绎的是一代英豪的传奇故事。它不仅是一个文化地标,更是后人缅怀英灵、祈盼安乐的地方。行走其间,与这位曾经组建过300人土枪队的民团组织,依据孙中山的 “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拟定出“自卫、自治、自富”的自治纲领,力求在全县实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村村无讼,家家有余”目标的先人来一次心灵神交,他那将民间自治主张逐步扩大至全地区、全省乃至全国的畅想,无非是淹没在黄尘古道上的一段神话而已。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在共和、民主、法制的进程中,总得有人去实践和探索———这也许就是彭公祠留下的最有意义的价值所在吧!



彭氏交流群一: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二: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三: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一: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二: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三:世彭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