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类型

当前位置 : > 彭氏新闻 > 最新活动

安福县王屯村金陵彭氏宗祠记
  •    微信图片_20180829211920.jpg

        在安福县洲湖镇王屯村,有一座古老的祠堂———王屯华秀彭氏太祠。它长48米,宽18米,占地面积近三亩。

      王屯彭氏太祠建于明朝,是由上、下圃自然村华秀彭氏联手繁衍在外的各支族后裔合建的,数十根粗大的屋柱由彭坊宗亲从河道运来。它由三栋房屋组成,前低后高,寓意“步步高升”。前栋、中栋互为相通,场地宽阔,可容数百人集会。后栋屋身较短,地面陡高,有墙壁与前两栋隔开。建成后不久,村民们将明太祖赐予开基祖长子祖兴公的衣冠红袍从金陵彭氏宗祠迁至于此。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期,井冈山革命斗争风起云涌。红军很快攻占了宁冈、永新等地,而白军仍死死扼守安福小江边以西。洲湖镇处于红白交界地带,成为双方开展的战场。

      1929年冬天一个夜晚,时任红军支队长萧克带领一支部队住进祠堂。为了避免敌人发现,他们白天躲进南山,夜晚来到祠堂里住宿、疗伤。

      红军来到王屯后,立即发动群众,派出宣传员,四处宣讲革命道理,粉刷革命标语。村里民屋墙壁上,“优待白军俘虏”“打土豪分田地”“武装消灭军阀”“欢迎白军弟兄来当红军”的字迹处处可见。

      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赤卫队、农协会等群众组织纷纷成立,打土豪、分田地,土地革命运动如火如荼开展起来。王屯是洲湖河南岸最大的村庄,并且位于新英、山湖、中洲几个村的中心,历朝都是设立行政基层管理机构的地方,因此乡苏维埃政府起初设在王屯,上圃村民彭柏青担任首届乡主席。后来形势恶化,乡干部相继遭到反动分子的暗杀。考虑到王屯村庄大,人多口杂,容易泄密暴露,上级决定将乡政府迁于紧靠南山、位置偏僻的山湖。一有情况,利于上山转移。

    微信图片_20180829211925.jpg

      穷苦的人们纷纷来到彭氏太祠,报名参军。一幕幕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和兄弟争相报名的场景在祠堂里上演着,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彭发顺、彭和顺两兄弟牵着手,一起走进了部队;妇女会会员王招英送来了新婚不久的丈夫彭德馨;彭润玉夫妇全家含泪为大儿子彭雁秋送行,而12岁的小儿子、儿童团员彭义秋却赖着不肯回家,偷偷地跟着哥哥跑了……中洲村的王志和、康金寿,毛田村的毛少先(建国后晋升为少将)等几十人都是在此祠堂里同时参加革命。1931年5月一天,当队伍又要开拔时,一位衣着烂缕的12岁少年跟在后面,缠着要当红军,他就是本村的彭纪昌(后改名为彭海斌)。他出生于柘田山里一穷苦人家,被送至王屯给人抚养。部队见他这么小,拒收了他,但他尾追不放,一直追到行军途中,萧克才点头收留了他。

      波澜壮阔的土地革命运动为彭氏太祠涂抹了赤红的色彩,赋予了革命的内涵,谱写了壮丽的诗章。


      1930年国民党反动势力卷土重来,开始对革命群众进行疯狂的报复。苏维埃乡政府主席彭柏青在家中惨遭暗杀。接着时任湘赣省苏维埃政府肃反委员会委员的王春先回家途中被人发现、告密,在家中被本村反动分子五花大绑,沉溺于通往山湖的水塘中。

      时任苏维埃区政府要职的彭益保在回家时也被反动武装分子发现,跟踪到大门口,将他家屋前屋后团团包围。不一会,他母亲送一客人从大门口出来。那客人身穿长衫马褂,头戴礼帽,彬彬有礼向“姨妈”告辞,彭益保母亲竭力挽留。客人走后,那伙武装分子又守候好久,再不见有人出来,便冲进屋里,楼上楼下搜了一遍,不见彭益保影踪,这才发现上当:原来那“贵客”就是要抓捕的彭益保,竟让他改头换面从眼皮底下溜走了。彭益保一口气跑到吉安,投奔早年同学,这是后话。其他的苏区干部也都遭到追杀,有的东躲西藏,有的远走他乡。

      当年红军队伍离别时,是沿太祠前面的路翻越南山狗爬岭走的。红军走后,彭润玉夫妇常牵着三个女儿站在太祠前面田埂上,往南翘首眺望,等候着两个儿子归来。然而战争是残酷的,每次战斗都打得相当惨烈,红军有时失利,伤亡人数不小:彭雁秋、彭义秋双双牺牲在本县洋门乡战场上;彭和顺牺牲在攸县,彭发顺牺牲在鸿钧市;彭德馨被反动分子枪杀在武功山……其他人则生死不明,不知去向。噩耗传来,王屯人惊慌失措,可怜彭润玉夫妇心如刀割,日夜啼哭,最后忧郁成疾,相继离世,抛下三个尚未成年的女儿相依为命;王招英年轻守寡,悲痛万分,每夜都朝着武功山方向哭喊……

      1949年秋天,当年的红军终于回来了。令人痛心的是,当年在太祠报名参军的几十位乡亲中,回来的寥寥无几,只有王志和、毛少先和彭海斌等,其余的在战场上先后壮烈牺牲。1951年彭海斌回到了故乡。他带着妻儿子女,来到太祠前面,讲述当年参军往事。2011年3月5日,身经百战、曾任正军级的红军老战士彭海斌去世。临终前他嘱咐妻子,一定要回王屯看看。2014年初冬,他的妻子、战友康玉秀携带他们的儿女,回到王屯,在老家旧屋的厅堂里,取了一包泥土,祀奉在彭海斌遗像前,以了却他一生思乡的遗愿。

      解放后王屯彭氏太祠被改为国家粮库。每年夏天,翻身的农民挑着收晒干净的稻谷,起早摸黑从洋门、金田等四面八方赶来,喜气洋洋地将公粮交给国家。六十年代初期太祠改为王屯小学校址,兼作生产队夏收粮仓……

      王屯彭氏太祠在风雨中屹立数百年。它像一位历经坎坷的老人,在向人们诉说世道沧桑;也像一部厚重的史书,记载着王屯村历朝历代的衰落和辉煌;更像一首经典的红歌,吟唱着土地革命年代红军战士的英勇和悲壮……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实行,太祠失去了过去的功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淡出人们的视线。墙壁上当年红军留下的标语,有的被风雨褪去了字迹……



彭氏交流群一: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二: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三: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一: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二: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三:世彭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