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类型

当前位置 : > 彭氏新闻 > 最新活动

新余元代彭氏宗祠一屋二顶结构罕见

  •      彭氏宗祠建于元代,至今已有700余年历史,其总建筑面积达1550平方米,气势雄伟。据了解,该宗祠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私人定制”的建筑结构,其有两种屋顶,前为硬山顶,后为悬山顶,这两种屋顶相结合可以起到互补作用,硬山顶有着防风防火的特点,悬山顶则有防雨、透风的特点,因此,彭氏宗祠的屋顶设计在古建筑中较为罕见。


         在江西各地的古村中,宗祠并不少见,基本上在每个古村都能见到。有些宗祠在沧桑岁月中已遭损毁,也有一些被精心保存了下来,虽也历经风雨,依旧闪耀着光芒。在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人和乡观下村,就有这样一座熠熠生辉的古老宗祠——彭氏宗祠,在当地又称“惇庸堂”,它始建于元代,整座祠堂建筑面积达1550平方米,布局科学,共有9个天井,明亮通透。此外,它还是新余祠堂与民居有机结合的典范。153248384594899b60472fc.jpg

    彭氏家族自元代便在此繁衍


         渝水区人和乡观下村是一座远离新余市区的乡村,历史悠久,典型的千烟古村。据悉,古村内现存多座元、明、清时期的建筑,这些古建筑包括宗祠、牌坊、民宅、古井等,规划整齐,布局合理。村中的巷道均为青石板或鹅卵石铺成,展现着特殊古韵。


        观下村村民彭伟发告诉记者,观下村位于新余蒙峰南麓,自元初始,世代居住着彭氏家族,至今已繁衍为千人以上的大村落。村东面的几棵老樟树传说是祖先植下的建村标志物,反映出彭氏宗族的悠久历史。


         记者从《彭氏族谱》中得知了彭氏先祖迁居于此的始末。原来,观下的彭氏始祖愈可公曾是蒙山银矿千长总督,一日,他在办完公事后来到蒙山南麓,见此地山势迂回、地势平坦、山清水秀,极为留恋,于是携带一家老小从江西宜丰迁居至此。


    宗祠规模较大


    呈天井院式结构


         彭氏先人在观下村开族定居后,重书尚学,科举及第者众多,其后人也非常重视忠孝。彭氏先人在元初便齐心协力建造了一处供奉先祖和举办祭祀活动的场所,便是在古村中颇为亮眼的“彭氏宗祠”。据彭伟发介绍,彭氏宗祠在当地又称“惇庸堂”,规模宏大,宽25.25米,总进深61.35米,总建筑面积达1550平方米,内设门堂1个、厅堂3个、房间36间,是一座典型的天井院式建筑。


         彭氏宗祠的宏大规模主要体现在建筑的整体架构上,建筑布局中轴线上依次为腰带墙、古柏、月池,主体建筑四进深,九天井,面阔五至七开间。


         据了解,在古代,一般人是不允许私自建造祠堂的,要想建祠堂必须得到朝廷的允许。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朝廷对于民间祭祖修建祠堂渐渐地不再控制得那么严格了,一些有资本的新兴士绅纷纷开始修建家族祠堂,为了在气势上压倒其他宗族,他们往往不惜财力物力,于是便出现了许多大开间的宗祠。


    两种屋顶功能迥异


    具有多重实用价值


         彭氏宗祠建筑特点鲜明,建筑材料多以砖木石为主,从整体布局看,属于天井院式,平面呈长方形。步入宗祠,首先进入的是庭门,庭门两侧有对称式房屋四间;第二进为中庭堂,南北两侧各横列厢房三间;第三进为惇庸堂,两侧横排厢房各三间;第四进为永思室,两面各立厢房三间,有花格门窗装饰。


        记者了解到,彭氏宗祠建有两种不同风格的屋顶,前为硬山顶,后为悬山顶,这两种屋顶功能不同,硬山顶有着防风、防火的特点,悬山顶则有着防雨、透风的特点,两种屋顶结合在一起能够起到互补作用。彭氏宗祠的这种屋顶设计在古建筑中属于较为罕见的。


        据新余市古村与宗族文化研究学者赵镜斌介绍,从立面上看,宗祠后三进即第二至第四进为悬山顶,特点是“人”字形瓦坡,屋面两端延伸到山墙以外五六椽至七八椽,各部檩子一并挑出,檩下加燕尾枋帮助檩子承托上部荷重,顶上仍是四条垂脊和一条大脊。内为抬梁木构架,由梁、柱、枋、檩结合支撑屋面,柱子主要起到承重和稳固屋身的作用,从而可以形成墙倒屋不倒的效果。


    新余元代彭氏宗祠一屋二顶结构罕见

    拥有多个天井


    注重内部装饰


         彭氏宗祠的四进之间都设有天井,天井两面均有檐廊及对称式厢房四间,厢房与厢房之间以小天井相隔。


        “内设大天井1个、中天井2个、小天井6个。”彭伟发介绍道。与其他知名古宗祠不同的是,彭氏宗祠的前3个天井都比较大,采光非常好,其中以第一进的天井尤为突出。据测算,该天井长约7米、宽约4米。这些天井的存在让整个祠堂内部显得豁然开朗。


         赵镜斌告诉记者,室内有这么多天井,十分利于采光、通风、排气、排水、排烟,特别是对于这么大的房子而言,这样的布局很合理。


         祠堂内的地面铺着方形砖,装饰构件有门簪、轩顶、藻井、托峰、雀替、斗拱、隔扇、雕刻门窗等。“建筑内有门簪、托峰、雀替、斗拱和一斗三拱等装饰构件,这对研究宗族文化、宗祠建筑文化及民间工艺均具有极高的价值。”赵镜斌说。


         值得一提的是,宗祠内摆放的两条坐凳,制作很精细,两条坐凳腿上均雕有精美的木花,具有较高的审美和工艺价值。


    宗祠外墙砌筑高大马头墙


    颇具徽派建筑特色


         彭氏宗祠除了建筑格局与众不同,其祠堂与民居的结合特点也值得关注。该祠堂既是整个宗族的祭祀之地,又拥有居住的功能,从古至今,一直住有彭姓嫡系子孙。从其整体布局和设置来看,它堪称祠堂与民居建筑有机结合的典范。


         彭氏宗祠不仅外部大气,还具有赣派建筑内饰细腻的特点,其砌筑的马头墙外墙体使得建筑整体颇具徽派建筑特色。据了解,马头墙又称封火墙、风火墙、防火墙,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彭氏宗祠的外墙便是用砖砌制而成的马头墙,其轮廓为阶梯状,每一阶都会呈现两坡墙檐,脊檐的长短随着房屋的进深而变化,墙头覆以青瓦,明朗而雅素。


           据悉,这种马头墙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极为常见,因为民居密度大的村庄往往不利于防火,一旦火灾发生,火势很容易顺房蔓延。如果应村落防火、防风之需,在居宅两山墙顶部砌筑高出屋面的马头墙,便可以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到隔断火源的作用。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建筑风格了。



彭氏交流群一: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二:世彭总会   彭氏交流群三: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一: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二:世彭总会   在线客服三:世彭总会